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說說全托(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入園入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mocian 的回復: (寫于6/7/2001 11:36:24 AM)

因為過度勞累,因為想出去工作,不得已想把安安慧慧送進幼兒園,那日報名雖然因收費太高上不起了,
但是心里也有些安慰:
不去也好!
報名的半個小時內(nèi)那個干練高大的園長自始至終沒有看一眼我身旁的孩子們一直在談錢!錢!錢。。
我慶幸我不去那里的打算了!

匡匡曾安慰我說他們天天干那行早已經(jīng)沒有了耐心。但她們面對的不是別的而是天真爛漫的孩子們!

對于十幾個逝去的嬰靈,
同樣淚落無聲~~

太復雜了說不出口,再提及就是重復上演那幕悲劇~~~我不忍!

barbarawang 的回復: (寫于6/7/2001 4:45:24 PM)

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小的時候沒有上過幼兒園,更不要說全托了,加上生性天真、樂觀,總是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象,所以一直都十分贊同全托?吹酱蠹业囊庖娂皩簳r全托經(jīng)歷的恐怖記憶,我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謝謝大家!

yalic 的回復: (寫于6/7/2001 5:54:58 AM)

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已經(jīng)太可憐了,真不忍心再責備他們。從新聞報道看,好象還不是因為父母沒時間照顧孩子,而是“望子成龍”心切,指望孩子能從小多學些本事?墒巧疾淮嬖诹耍终勈裁磩e的?!

匡匡 的回復: (寫于6/7/2001 11:14:21 AM)

是呀,本來是希望孩子能活得更好,沒想到……
誰之過?

eliyilei 的回復: (寫于6/7/2001 5:04:51 AM)

非常同意。這兩天一直在想這些孩子們,心痛如絞,郁悶不已。不敢去想象嬌弱孩子們的可怕遭遇、恐懼、無助的時候,爸爸媽媽感覺到了嗎?如果時間可以倒轉,這出悲劇是否可以被改變?
如果沒有點蚊香?
如果沒有把門鎖上?
如果陪睡保育員在室內(nèi)?
如果值班負責人有巡夜?
如果有裝煙霧警報器?
如果爸媽沒有送全托?
如果這些如果有一個發(fā)生,慘劇也許就可以逃過!

這里想談父母的責任。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確實需要參與集體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能力。但是否有必要上全托,3歲的孩子還沒有自我保護,自我控制能力,正是需要父母細心照顧的年紀,白天去幼兒園可以學一些東西,即使有緊急狀態(tài),人也較多,易于作出反應,安全比較有保障。晚上呢,正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父母為何忍心孩子在外住宿,晚上還有課程嗎?即使分身無術,收費很貴,說明經(jīng)濟還不錯,為何不可以請保姆?再說假如這是幾個盡責的英勇的老師,水火無情時間有限,十幾個孩子都能獲救嗎?父母則不同,最少也可以做到一對一,孩子的安全系數(shù)大的多!我實在看不出來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必要上全托。

14個孩子已經(jīng)回不了家了,可是還有許多孩子在全托過夜!
希望在天堂的14個小天使快樂!

xjm 的回復: (寫于6/7/2001 2:14:33 AM)

說得太對了!我也是覺得如果把天使一般的孩子全托的話,做父母的就干脆別要孩子了,或者說當初就不該要孩子!

這個社會畢竟與多年前不同了,既忙碌又浮躁,但是也允許丁克家庭的存在呀,如果選擇生孩子,那就應該為孩子負責。

看了13孩子死于火災的事,心里也難過得不行,推己及人,真是可憐了那些媽媽,一念之差啊,就送了孩子的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吧。。!

shiner 的回復: (寫于6/7/2001 9:05:29 AM)

我也想說說。我小的時候是在一所部隊幼兒園上的全托,回想起來,即使是現(xiàn)在的幼兒園,也有相當大部份沒有那個幼兒園的園舍好呢。園里的活動很多,吃的也好,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消除我對家、對爸爸媽媽的思念。每天除了唱歌、跳舞這些我最喜歡的活動外,其它的時間里就是默默地想家,常常在午睡時用被子蒙住自己的小腦袋哭。班里有幾個厲害的小朋友會欺侮人,吃飯的時候,讓同桌的孩子把他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都送過去——“進貢”,無論做什么都要聽他的指揮,壓抑了其他孩子的能力。

我也真不明白,為什么現(xiàn)在這么多的家長喜歡把孩子送到全托去呢?既然要了孩子,就有責任去培養(yǎng),兩個人守著一個孩子都閑累,難道就相信三、四個老師守著一群孩子就能教得多好嗎?還有一些家長覺得把孩子送到全托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但你想想,你與孩子間的感情疏遠是用多少錢、多長時間都彌補不回來的呀!如果孩子并不象想象的愉快,那么這段時間的烙印將伴隨他們一生,難道做家長的忍心嗎?

千萬別把孩子送到全托班!實在沒時間,就把自己的寶寶送到可以晚一點接的早晚班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73050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