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孩子有句古話叫作“三歲定終生”,很多家長不希望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為了讓孩子更加有競爭力,于是開始幫孩子加強認知能力。其實孩子認知能力分為生活與知識兩個方面,家長們只在乎孩子對知識的吸取,而忽略對孩子來說最需要的是對生活的認知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家長對嬰兒的教育會參考一些書籍,主要教育孩子對一些顏色、形狀以及數(shù)字的認知。而事實上,認知能力有很多種,孩子每個年齡段需要學習認知會有所不同。孩子小時候,主要是教導孩子邏輯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在不同場合的行為,這些屬于生活的基本認知能力,在學校是學習不到的,所以家長的教導很重要!
邏輯思考從事件順序教起
當孩子處于嬰兒階段,為了刺激他的語言能力,每天除了我給他講故事之外,在他睡前和他說說今天所發(fā)生的事。大家會發(fā)現(xiàn)寶寶剛開始時聽太懂,但是慢慢的,會發(fā)現(xiàn),寶寶對我們說的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了,比如說到帶寶寶去吃肯德基的時候,寶寶會冒一句:“滑滑梯”。因為每次吃完都會帶寶寶去玩會兒滑滑梯。ㄈ绾蝺艋⒆拥恼Z言?)
寶寶的這個反應代表他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思考邏輯了,知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當然,這也代表寶寶很快就會學會一些因果關系。家長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寶寶理解因果關系的能力。
所以建議家長們平時多花時間通過視覺提示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比如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可以拍一些過程的圖片,再對著照片給孩子說說當天的過程,這樣孩子會更容易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也更享受這個過程。
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家會發(fā)現(xiàn)亞洲與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所不同。研究者分別將兩組親子帶到不同房間里,各自交給他們一個教具了,也沒有多做說明。結果卻發(fā)現(xiàn),美國家長陪伴孩子進行教具的操作教,但是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參于,只是在邊上指導,如果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先先讓孩子嘗試后,如果孩子真的解決不了,家長才會提供小部分的協(xié)助,其它的都是讓孩子自己完成。
而另一間教室的狀況就有所不同了,亞洲家長表現(xiàn)出很著急,害怕孩子會輸,不時的教孩子應該如何操作,孩子還沒來得及自己嘗試,家長已經(jīng)把教具拿過來自己完成了。
對于這種現(xiàn)象,我想很多家長都很熟悉,平時也經(jīng)常看到家長怎么幫孩子處理問題。如果有一天當父母沒有能力再給孩子提供協(xié)助的時候,孩子們應該怎么面對與解決問題呢?
家長應該該怎么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呢?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讓孩子自己先嘗試。從錯誤當中學習正確的方法,多給孩子信心與空間,他們會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增加生活經(jīng)驗,學習適當行為
雖然孩子的教科書里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但是這些卻沒有自然情境的教學效果好。所以平時多增加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除了可以擴充孩子自己能力以外,也樣增加他們的學習速度。
很多的案例顯示,孩子如果在自然的環(huán)境里學習,直接在生活中增強學習能力,了解不同情境時應如何應對,這比對孩子講道理或讓孩子待在教室中學習效果好的多!所以家長要多給孩子學習生活經(jīng)驗機會,增加他們在生活層面的認知!家長應該學會如何引導寶寶主動探索?,這樣才利于孩子的成長,平時也要多閱讀關于寶寶行為心智發(fā)育專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74072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