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家長與幼兒園老師溝通策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入園入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家長與幼兒園老師溝通策略

  寶貝上了幼兒園,每次問老師,寶貝表現(xiàn)怎么樣,老師總說“挺好的”,但是寶貝的小毛病卻從來沒斷過。難道老師只報喜不報憂?

 老師總是報喜不報憂的原因

  1.寶貝的客觀因素

  家庭和幼兒園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在老師的教育和同伴的影響下,有的寶貝在幼兒園確實比在家里表現(xiàn)好,尤其是在獨立生活和游戲活動方面,寶貝常常顯得更加能干和會玩,可是一回到家里,寶貝就恢復依賴和磨人的狀態(tài)了,這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造成的。媽咪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以后,可以跟老師及時溝通,調(diào)整自己和其他家人對孩子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方式,使孩子在幼兒園的好表現(xiàn)在家中也得到延伸和鞏固。

  2.老師的主觀因素

  現(xiàn)在提倡以正面教育為主、負面教育為輔,所以對于寶貝在成長中遇到的正常問題,老師往往從正面進行理解和引導。再說老師也見得多了,知道寶貝自我成長的力量會促使他自我矯正,因而對寶貝的問題態(tài)度比較從容,這些職業(yè)思維特點使得老師可能出現(xiàn)“報喜”多于“報憂”的狀況。

  3.家長的微妙因素

  這是當今許多老師報喜不報憂最微妙的原因。因為每個家長都有一個寶貝,幼兒園是寶貝走出家庭大門的第一步,所以家長對離家在外的寶貝充滿了關愛,對老師和幼兒園的狀況也有一個漸漸了解和信任的過程,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家長對老師的愛心和教育方法存有疑慮,于是選擇了向幼兒園領導反映情況或者與其他家長交流的方式,這些都會被老師理解為“告狀”,影響她在幼兒園和家長群體中的威信,所以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有的老師就出現(xiàn)了報喜不報憂的情況。

  喜憂只報一半教育效果也會減半“少小若天成,老大自然成。”幼兒的大腦和身體發(fā)育有許多關鍵期,有些問題需要早發(fā)現(xiàn)早教育,為寶貝打造最好的啟蒙開端?墒窍矐n只報一半會產(chǎn)生一半的教育,使家長和老師錯過一些關鍵信息和教育時機,進而影響寶貝的健康成長。所以,家園關系透明一些,家長就能及時了解寶貝各方面的狀況,并及時尋求到老師的專業(yè)指導,家園通力合作,讓寶貝發(fā)展得更好。


12下一頁閱讀全文

  讓老師報喜又報憂的家園溝通策略:

  1.不要接了寶貝就走,抽時間跟老師多聊幾句。

  常看見有的爸爸媽媽來接寶貝的時候,總是跟老師說聲“再見”就走;有的家庭則總是保姆、阿姨來接寶貝,一個學期也難得見爸爸媽媽接幾次。因為爸爸媽媽很少跟老師溝通,保姆、阿姨的交流水平和主動性又有限,這兩種情況都導致老師沒有機會把問題及時、有效地反映給家長。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很忙,可以想辦法單獨安排一次充分的交流時間,以便詳細了解孩子的情況。

  還有一個辦法是主動培養(yǎng)保姆、阿姨跟老師交流的積極性,增強她暫時作為代理看護者的責任意識。有的家長采取發(fā)手機短信的方式跟老師做簡短但又頻繁的交流,效果也不錯。

  2.不要總是問問,要說細節(jié)和故事。

  常聽見有的爸爸媽媽問:“寶貝怎么樣呀?”“寶貝沒什么問題吧?”話題還沒有打開,就拉著寶貝走了。如果要了解寶貝真實而豐富的信息,就得把話題展開,隨機抓取一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跟老師探討進一步的教育問題。

  例如寶貝的交友問題在家里不容易出現(xiàn),因為大人都讓著孩子,可在幼兒園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孩子是否容易引起沖突?他面對沖突的應對策略是什么?在哪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指導?這些事情不細致交流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信息導致教育關注的盲點,教育關注的盲點導致孩子的發(fā)展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跟老師進行事無巨細的交流,經(jīng)常說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會促進家園雙方更好地捕捉教育的關鍵點。

  3.客觀、坦城地看待自己的寶貝。

  做到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它又很重要,讓老師真實地感覺到你不是一個護短的人,是讓老師“報喜”又“報憂”的關鍵策略。每個家長都最愛自己的寶貝,也覺得自己的寶貝是最完美的,但是不要因此護短,即使不同意老師的看法,也要給老師反映問題的機會。就像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胸懷和氣魄:“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據(jù)調(diào)查,有的老師對家長的口頭承諾并不完全信任,例如她們發(fā)現(xiàn)真要是遇到問題了,個別家長可能不依不撓,所以個別不安全的經(jīng)歷和體驗使老師產(chǎn)生的一個心理便是還要觀察一段時間,覺得家長確實比較客觀、坦城,她才會有報喜又報憂的心理安全感。

  4.“喜”不忘情,“憂”不緊張。

  聽說自家寶貝好,媽咪都高興,但是有的媽咪可能由此得出寶貝“一好百好”的結論,恰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聽說寶貝哪方面發(fā)展稍慢了點,有的媽咪就著急,于是過度緊張,對寶貝要求嚴厲起來。其實,童年時代寶貝的發(fā)展變數(shù)最大,暫時領先的寶貝不久就可能失去明顯的優(yōu)勢,暫時落后的寶貝不久就可能與同齡寶貝持平。所以,不管媽咪聽到老師“報喜”還是“報憂”,大可不必太忘情、太緊張,平靜地面對寶貝發(fā)展中的波折現(xiàn)象,以理性的態(tài)度促進寶貝的健康發(fā)展才是良好的啟蒙教育,老師才會放心地與你交流。

  5.謹慎采取“告狀”策略。

  就像中小學生最怕老師“告狀”一樣,老師也最忌諱家長“告狀”。除非教師有嚴重的師德缺失或責任事故,普通的問題直接跟老師溝通是比較有效、比較和諧的解決辦法。因為你的建議和批評如果是通過其他渠道間接地傳輸給老師,老師會覺得你不信任她,她反過來也降低了對你的信任度,這些微妙的不良感受會影響老師報喜又報憂的心理安全感。

  6.利用“喜訊”給寶貝成長空間。

  個別媽咪有“優(yōu)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的觀念,這對于自我認識比較客觀和成熟的大孩子來說有一定道理,但是不適用于嬰幼兒。有一位老師表揚寶貝:“今天很勤快,幫老師收拾玩具。”媽咪卻當著寶貝的面說:“在家里是個小懶蟲,吃飯還要人喂!”寶貝那本來熠熠閃光的大眼睛瞬間就失去光彩,低下了頭,而媽咪還在跟他說:“別總是聽老師說好的,你改掉壞毛病才是個好孩子!”老師的表揚確實只是寶貝的一次好行為,但是對于嬰幼兒來說,寶貝更適宜接受正面要求而不是反面激將,表揚的主要目的是給寶貝提出繼續(xù)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激起他繼續(xù)努力的信心和希望,所以“言過其實”之處,媽咪不必“揭穿”。


12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96897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