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遇到事情都會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孩子也有自己發(fā)泄情緒的方法。但是如何發(fā)泄情緒才是健康又有效呢?孩子遇到重大的事件,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面對呢?
用傾聽讓孩子表達自己情緒
當然,災難等意外傷害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他也可能因此變得肆意妄為,故意去做一些平時不允許做的違反原則的事情。孩子之所以這樣,只不過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來驗證,事情是否真的像成人所解釋的那樣恢復了正常。因此,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堅持,不能因為孩子受到傷害就放棄,畢竟,這些規(guī)矩也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確定可以倚靠的一部份,他藉由破壞來測試父母的反應,以確定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會因為意外事件而改變。如果我們堅持原則,就會有助于幫助他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帶給他更多的安全感。
對于比較年幼的孩子,他可能會突然變得很依賴他喜歡的某個物品,比如他的某個毛絨玩具、小毛巾、小毯子、小手絹或其他特定的物品等,此時,我們一定要尊重他的這種需求。因為,這些熟悉的物件能帶給他安全感,給他更多的安慰,也會為他走出災難帶來的心理陰影增添信心。
如果孩子的某個親人被災難帶走——
具備面對死亡的經(jīng)歷對孩子來說并不都是壞事,在分離和悲傷的體驗中,孩子可以學會珍惜感情,珍惜生命。人類天生具有醫(yī)治心理創(chuàng)傷的能力,比如,人類可以通過各種行為——哭、訴說、喊叫、身體顫抖、捶打胸膛等來宣泄內(nèi)心的悲傷,因此,對于正在經(jīng)歷死亡事件感受到悲傷的孩子,我們無需制止、勸慰或者欺騙,只要陪伴在他身邊,傾聽他的悲傷情緒,允許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他就會在我們的庇護下走出創(chuàng)傷的陰影。
對于那些年幼的寶寶,我們可以抱著他輕輕搖晃、為他披上毛毯,或是讓他抱著熟悉的柔軟物品,同時告訴他爸爸媽媽正陪著他,他很安全。還可以指導他做深呼吸、輕壓某個物件或通過拍手、跺腳等來分散他的注意力,幫助他放松。如果孩子陷入冥想,處在一種神游的狀態(tài),我們可以跟他談談與周圍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一些話題,將他拉回現(xiàn)實生活中,但是不要急于去否定他的不切實際的想法,而要等他安定下來后,再給他一些解釋與安慰。
如果孩子在災難發(fā)生后變得特別膽小,不管如何跟他解釋,他還是害怕,最好不要強迫他在短時間內(nèi)去除這種恐懼心理,否則他就會為了迎合家人的期望,掩飾他內(nèi)心深處的一些想法,或用其他不合適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恐懼心理,結(jié)果反而更糟。因此,我們沒有必要一味地鼓勵他堅強地面對一切,而要理解他的情緒,并且想辦法幫助他緩釋他內(nèi)心郁積的那些不良情緒:“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害怕……經(jīng)歷了這樣的事情,害怕是正常的。不過這一切都過去了,想想看,我們做哪些事情可以讓我們不害怕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誘導孩子找到別的釋放恐懼的辦法。當然,如果孩子的恐懼心理看起來特別嚴重,而且沒有緩解的跡象,最好還是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
如果孩子總是沉浸在體驗意外傷害的游戲中——
在經(jīng)歷意外傷害之后,有的孩子可能會故意去接觸那些和災難有關(guān)的事物,這些刺激就有可能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因此,在災難過去后的第一個月,最好盡量回避與災難相關(guān)的事物,比如相關(guān)的電視節(jié)目、媒體報道或者話題談論等等。
有的孩子可能會沉浸于跟災難相關(guān)的游戲中,此時,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去干涉他。通過游戲,他的很多情緒會釋放出來,如果我們能夠在他游戲的同時認真傾聽,并且給予恰當?shù)姆磻,他就會通過這種方式幫助自己擺脫恐懼。因此,當孩子玩與災難相關(guān)的游戲時,我們沒有必要急于期待他忘記他的痛苦經(jīng)驗,也無需擔心他會一直這樣持續(xù)下去。當孩子感覺自己能夠獲得控制之后,他會自行停止這些活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97830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