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話反映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表達了兒童的內心世界,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容,生動地折射著現(xiàn)實生活。自弗洛伊德開始,童話就已經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并在心理治療中使用,童話是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有效動力,具有重要價值。
一、童話與兒童天性的契合
童話是什么?
著名兒童文學家梅子涵教授認為童話“是一種兒童自己未必編得出來,但是符合他們的精神,在白天的夢里,或者夜晚的夢里,可能看見過,能夠為他們所相信的情形和故事。”
童話講的是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善與惡、窮與富、強與弱、愛與恨……童話所提出的問題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恐懼、死亡、背叛、追尋生活的意義……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
兒童天真、質樸、富有幻想。根據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知識,兒童的思維方式帶有童話的特點,兒童的游戲也時時顯示著童話的色彩。兒童生活中的現(xiàn)實和幻想往往是很難截然分清的,他們靠幻想去填補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空白,也靠幻想去拉近自己和客觀事物的距離。而童話憑借幻想的翅膀,穿越時空,使常見的和罕見的、熟悉的和陌生的各種人物與現(xiàn)象,發(fā)出奇異的光彩,或者把人們的理想編織成燦爛絢麗的畫面,因此童話以濃郁的幻想色彩和趣味性與兒童的生命形態(tài)達成了天然的契合。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我把心給了孩子們》中寫道:借助于童話,孩子不僅用智力,而且也用心靈認識世界。同時,不僅認識,而且對周圍世界的事件和現(xiàn)象作出反響并表達自己對善與惡的態(tài)度。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oujiao/99777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