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圖展開,后來我看每一樣東西都試圖立體化,都成功了,可見之前的一月訓練打下很好基礎(chǔ).
我又突發(fā)奇想,把書立體化后翻頁,然后我把背地唐詩按照頁數(shù)復原,比如第一頁是感遇,我又給
它加上文字哇好爽啊,在腦中我能看見字了!我不需要把它轉(zhuǎn)化成我之前想象的圖像!都到這份上了
再絕一點,把字也給它搞立體哈哈,成功啦!如果我背完300首那我就可以在腦中看了爽!!
但我要說明一點我還不能把不熟悉的書看一眼變成這樣.昨天晚上睡覺看到曼陀羅地心象了,顏色
淡,比較模糊.右腦開發(fā)也要講量,我每天視覺思維訓練都不低于兩小時,有時從晚7點到11點,反正
這個訓練不像搞1000幅圖那樣累,反而像玩游戲那樣上癮,放松嗎呵呵!
第一次練黃卡
昨天買了《超右腦波動速讀》,今天早上十點多起來練黃卡,開始沒有什么感覺,但確實看到了補色,補色時隱時現(xiàn)到最后消失,大概持續(xù)二十妙左右,這對于我這個新手來說感覺挺神奇的,可從視覺神經(jīng)的角度來看就是理所當然了,因為含藍色素的視錐細胞,長時間的興奮引起疲勞,相應的感覺靈敏度也因此而降低,當視線轉(zhuǎn)移到白紙上時,就相當于白光中減去藍光,出現(xiàn)橙光,所以引起橙色覺.....,那如何可以看到原色呢?只有靠想象了,我做出了嘗試,連續(xù)試驗了九次到了第十次終于看到了原色可是一閃而過,馬上又被補色取代了,不過我想繼續(xù)訓練的話情況應該有所改善的,有一點我覺的值得注意的是,純粹看補色與看原色在精神狀態(tài)上是有很大區(qū)別的,表現(xiàn)在當我純看之前純粹看補色時是很放松的感覺,而到后來要看補色的時候精神處于一種既高度集中注意力但同時又極度放松的精神狀態(tài)之中,這種狀態(tài)平時是比較難達到的,可能是我之前練了一小段時間的平面速讀加強了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和經(jīng)常做阿法波練習導致容易進入放松狀態(tài)有關(guān)吧,所以今天我很快進入了狀態(tài)。
當我做原色練習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進入了一種與平時不一樣的大腦狀態(tài),大腦好像要比平時清醒,令我驚奇的是,當準備嘗試第七次的時候,我無意間把卡片翻過來(因為為了方便我剪了該頁下來),憋了一眼那上面的文字,不小心閉上眼睛突然看到了那個藍色圓以及那些文字!感覺好清晰好清晰,好像就是那個藍色光圈照亮了那些文字的感覺.....too crazy!
路漫漫其修遠?,其實我想右腦應該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一種被長期屏蔽的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就開發(fā)出來,而且就算開發(fā)出來了,如果沒有一套對應的學習系統(tǒng)或方法來支持也是沒用的,所以目前我決定主要還是繼續(xù)訓練東海那套面式速讀軟件,因為感覺它還可以應付的了我目前的學習,至于右腦開發(fā)我覺得不用特別花太多時間了,畢竟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在補充一下,我覺得這個所謂殘像只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它可以是任意的形式,比如說用“紅卡”(中間綠圓,外圍紅色,基于紅和綠為互補色)或者其他卡都有類似的效果,對于還沒有開啟自身想象力的訓練者來說有一定輔助作用,這就好比是下藥時的藥引,起一個引導的作用,所以往后隨著練習次數(shù)的增多就越發(fā)覺得這個所謂殘像是個多余的東西,當你還沒有練成獨立想象力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嘗試不看卡片而想象藍色圓會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時有時無或根本沒有出現(xiàn)),這時候只有靠殘像這個“拐杖”了,但一旦你可以完全擺脫殘像的時候你就基本完成黃卡練習的目的--擁有獨立想象力了,所以教材上描述到的那個班上小孩許多都可以一下子“看出”原色應該不是亂吹的,應該是事實來的,因為小孩子本身就具有獨立的想象力(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小孩子的思想比較單純較少雜念所以容易進入阿法波狀態(tài),進入狀態(tài)和沒有進入狀態(tài)是很大差別,所以教材一開始就把放松訓練擺了出來專門細講而不是一筆帶過就是這個原因),而反倒成年人卻幾乎喪失了這種能力,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才能重新激發(fā)出來。
另外教材上把該類訓練歸類為殘像訓練我覺得也有失偏頗,而且容易誤導初學者,令到初學者太在意這個所謂“殘像”,而忘記了訓練本身的目的所在,甚至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以至于停滯不前,這也是作者本身過于注重理論性和拘泥于形式上的條條框框以及譯者本身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沒能作出適當?shù)淖⑨屗斐傻,雖然如此,但這本教材確實經(jīng)典,值得每一位想開發(fā)右腦的人去精讀和領(lǐng)會其中奧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ounao/72840.html
相關(guān)閱讀:關(guān)于超右腦波動速讀問題的解答
否定七田真,是否定自己
看3D的所有方法
黃卡用眼技巧一
右腦照相記憶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