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4分) 原①才 【清】曾國藩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②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憋L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勢不能不騰③為口說而播為聲氣。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④為習尚。于是乎徒黨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無感不讎⑤,所從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⑥,不克以己之所向,轉(zhuǎn)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謝曰:“無才!敝^之不誣,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則轉(zhuǎn)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⑦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 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釋】:①原,論說文體之一,其中“原”,解釋為“推究”之義。②戢(jí)戢:聚集眾多的樣子。③騰:傳播。④蒸:興起、漸成。⑤讎chóu:應(yīng)答、響應(yīng)、應(yīng)驗。⑥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顯貴。地,地位。⑦一命:官階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為最高。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擁戴 B.其風民也皆以義 風:教化 C.而壞風俗而賊人才 賊:殺害 D.謂之不誣,可乎? 誣:欺騙 8.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表現(xiàn)作者“陶鑄人才以移風易俗”觀點的一組是 ①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風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 ④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 ⑤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 ⑥凡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不過是產(chǎn)生于一兩個人的思想傾向。 B.對于選拔人才,作者強調(diào)君王應(yīng)擔負主要責任,臣子則應(yīng)謹慎地“循是為之”。 C.眾人的追求會形成大勢所趨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違背它。 D.作者反駁了在勢君子“天下無才”謬說,認為所有官吏都有選拔人才的職責。 10.分辨下列對文末加粗加浪線一段加以“句讀”的情況,選擇最正確的一項: A.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B.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C.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D.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恐一不當/而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shù)十年之后/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11.翻譯(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3分) ②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3分) 答案: 7.答案C(【解析】賊:摧殘) 8.答案A(【解析】②是說風俗的影響和作用,⑤表達對士大夫的希望。) 9.答案B(【解析】作者認為選拔人才、轉(zhuǎn)移風氣是君臣上下的當務(wù)之急,但采用的是遞降式,君略臣詳, “有國家者”只要“存吾說”就可以了;至于執(zhí)行成效,或擴大影響層面,則非“一命以上”全體動員不可,既強調(diào)臣下的動員和配合。) 10.C【原文答案】有國家者/①得吾說而存之/②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③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④則將惴惴乎謹其心之所向/⑤恐一不當/⑥而壞風俗/⑦而賊人才/⑧循是為之/⑨數(shù)十年之后/⑩萬有一收其效者乎/⑾非所逆睹已。 【解析】(1)全段“句讀多達11”處,其中①、⑥、⑦三處屬于“可斷可不斷”并不損傷文意,但本題這幾處所有選項都斷,故不在此處著眼。 (2)②、④處斷點很明顯,第③處“士大夫”是與段首“有國家者(國君)”對舉的句式,A項斷成“人士/大夫”好象勉強說得通,但“人士”與全文語言風格不符。 (3)④⑤之間“惴惴乎”是否多“斷”一處無可無不可。但B項在“所向”之間斷開,前一句缺少了“趨向”之“向”、后一句變成“向恐(過去擔心)”,與文意不符也不通順。 (4)D項錯誤在于把第⑾處的“語尾語氣助詞‘乎’誤為句首發(fā)語助詞‘夫’”。 11.①(如果)有用仁義倡導的人。(那么)他的追隨者也會為仁義而死卻不回頭。 【評分標準參考】“徒黨”:追隨者,1分;“死”:為…死,1分;“顧”:回頭,1分)(3分) ②他的智能能夠改變一百個人,就一定能選拔一百人之中的優(yōu)異者栽培使之成才盡其用。 【評分標準參考】“移”:改變;“尤”:通“優(yōu)”,優(yōu)秀的人;“材”使動用法,使 成才各1分)(3分) 【題解與導讀】 原,論說文體之一,蓋推究事物本原之義以示人。此體起于韓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揚,與論說相表里。韓愈原道、黃宗羲原君,為“原”體之名篇。 本篇討論人才培養(yǎng)問題,從強調(diào)人才的重要,講到培養(yǎng)人才的方法,再論述陶鑄人才之責無旁貸,而以收效將作結(jié),可謂原始要終,曲盡其義。陶鑄人才,以移風易俗,這是文正公一貫的主張,既見于奏疏,也見于日記,本篇論點,最見具體而微。 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風滿樓。為挽回頹勢,曾氏主張從陶鑄人才,轉(zhuǎn)移風氣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龔自珍也關(guān)心人才,他譏切時政,以解放人才為訴求,龔自珍所作病梅記,可與原才比觀并讀。 【譯文參考】 社會風尚的淳厚和浮薄是從那里產(chǎn)生的呢?(產(chǎn)生)于一兩個人的思想傾向罷了。百姓們中間,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兩位賢能并且有智慧的人,大家就會擁戴他們并聽從他們的教導;特別有智慧的人,擁戴他的人就特別多。這一兩個人的心趨向于仁義,眾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義;這一二個人的心傾向利益,眾人便和他一起奔競利益。眾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勢所趨,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沒有誰敢違背它,所以說:“搖撼天下萬物的,沒有比風得迅速強勁了。”社會風尚對于個人的思想影響說,起初很微弱,但最后將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賢能并且有智慧的人都居要職、掌權(quán)勢,他們教化人民也都用仁義道德,所以那時社會規(guī)范統(tǒng)一而風尚相同。世道教化已經(jīng)衰微以后,(前面)所說的那一兩個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職位上,(所以)他們的志向主張,勢必不能不從口中極力宣揚出、廣為傳播從而造成聲勢。那么普通的眾人也勢必不能不聽從他們的號召,從而漸漸形成習俗風尚。這樣,他們的跟隨者同黨就聚集增多,一時的人才就從這里產(chǎn)生出了。倡導仁義的人,他的追隨者會為仁義而死,義無反顧;號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隨者也會為功利而犧牲,決不回頭。(周易干卦文言說:)“水向潮濕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東西燒。”沒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應(yīng)的,這種情況已經(jīng)由很久了。 現(xiàn)在掌握權(quán)勢的君子,往往說:“天下沒有人才”,他們身居高位顯貴,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轉(zhuǎn)變風尚,從而栽培造就當代人才,卻反而推辭說“沒有人才”,認為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話,可以嗎?不可以的!十戶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義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變十個人,就一定能選拔十人中的優(yōu)異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夠改變一百個人,就一定能選拔一百人之中的優(yōu)異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風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僅僅是身居顯貴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職的人,都有責任參與此事。 主宰國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張并且推行它,就會謹慎選擇能共同維護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張,并且推行它,就會戒慎恐懼謹慎自己的志向,擔心想法偶有不妥當因而敗壞風尚和摧殘人才。照這方法去做,幾十年以后,萬中取一收到成效的那一天呢,就不是我所能預見的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uedu/wenyanwen/1316345.html
相關(guān)閱讀: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兩個片斷,回答下面問題閱讀答案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閱讀及答案
“公輸”翻譯
《竊糟》閱讀附答案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