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與方植之書(姚瑩)①
前接讀手書及論夷事文,深為嘆息。所論何嘗不中,無如任事人少,畏葸者多,必舍身家性命于度外,真能得兵民之心,審事局之全,察時勢之變,復有強毅果敢之力,乃可言之,此非鹵莽輕躁所能濟事也。雖有善策,無干濟之人,奈之何哉?今世所稱賢能,矯矯者,非書生則獄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曉暢兵機,才堪將帥,目中未見其選也。況局勢已成,挽回更難為力耶!
瑩五載臺灣,枕戈籌餉,練勇設防,心殫力竭,甫能保守危疆,未至債敗。然舉世獲罪,獨臺灣屢邀上賞,己犯獨醒之戒;鎮(zhèn)、道②受賞,督、撫無功,又有以小加大之嫌。況以英夷之強黠,不能得志于臺灣,更為膚想之辭,恫喝諸帥,逐鎮(zhèn)、道以逞所欲,江南閩中,彈章相繼。大府銜命,渡臺逮問,成見早定,不容剖陳。當此之時,夷為原告,大臣靡然從風,斷非口舌能爭之事,鎮(zhèn)、道身為大員,斷無嘵嘵申辯之理,自當委曲以全大局。至于臺之兵民,向所恃者,鏌、道在也。鎮(zhèn)、道得罪,誰敢上抗大府,外結(jié)怨于兇夷乎?委員追取結(jié)狀,多方恐嚇,不得不遵,于是鎮(zhèn)、道冒功之案成矣。
然臺之人固不謂然也。始見鎮(zhèn)、道逮問,精兵千人攘臂呶呼,其勢洶洶,達鎮(zhèn)軍③懼激變,親自循巡,婉曲開譬,眾兵乃痛哭投戈而罷。士民復干百為群,日匍伏于大府行署,紛紛僉呈申訴者,凡數(shù)十起,亦足見直道自在人間也。復奏己上,天子圣明,令解內(nèi)審訊尋繹,諭辭嚴厲中,似有矜全之意,或可邀末減也。委員護解起程,當在五月中旬。大局己壞,鎮(zhèn)、道又何足言!但愿委身法吏,從此永靖兵革,則大幸耳。
夫君子之心,當為國家宣力分憂,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榮辱也,是非之辨,何益于事?古有毀家紓難,殺身成仁者,彼獨非丈夫哉?區(qū)區(qū)私衷,惟鑒察焉。倘追林、鄧二公,相聚西域,亦不寂寞;蚩沙讼咀x書,補身心未了之事,豈不美哉。
[注]:①姚瑩(1785~1853),安徽桐城人,鴉片戰(zhàn)爭期間任臺灣道臺,是臺灣最高行政長官,組織軍隊堅決抵抗英帝國主義侵略。此文寫于道光二十三(1843)。②鎮(zhèn),鎮(zhèn)臺,地方軍事長官;道,道臺,地方行政長官。③達鎮(zhèn)軍:指臺灣鎮(zhèn)臺達阿洪。
4.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審事局之全 審:辨別
B.以小加大之嫌 加:欺辱
C.甫能保守危疆 甫:剛剛
D.似有矜全之意 矜:憐憫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能得志于臺灣 日匍伏于大府行署
B.然舉世獲罪 大臣靡然從風
C.以英夷之強黠 逐鎮(zhèn)、道以逞所欲
D.痛哭投戈而罷 保疆土而安黎庶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姚瑩對方植之的愛國熱情深表感嘆,認為朋友的觀點十分中肯,但是國家缺乏優(yōu)秀的人才,即便有好的策略,也難以挽回敗局。
B.姚瑩認為自己在臺灣苦心經(jīng)營五,雖然保衛(wèi)臺灣不受侵略,但是多次請功受賞,受到上級猜忌、其他地方官的彈劾,無法分辯,只好委曲求全。
C.臺灣軍民因鎮(zhèn)臺、道臺受責問,挺身而出為他們請命,這場風波在鎮(zhèn)臺的安撫下才平息,但還是有許多人不滿鎮(zhèn)臺、道臺的做法,又向上級官員申述。
D.妣瑩不僅有一顆愛國赤誠之心,而且心胸寬廣。他認為自己遭點曲折算不了什么,如果能和林、鄧二公相聚新疆,完成未了心愿,亦是美事。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今世所稱賢能,矯矯者,非書生則獄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4分)
(2)鎮(zhèn)、道得罪,誰敢上抗大府,外結(jié)怨于兇夷乎?(3分)
(3)古有毀家紓難,殺身成仁者,彼獨非丈夫哉?(3分)
參考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uedu/wenyanwen/486295.html
相關(guān)閱讀:《贈醫(yī)者湯伯高序》閱讀及答案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竊糟》閱讀附答案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兩個片斷,回答下面問題閱讀答案
“公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