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西江月》閱讀訓練附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文言文閱讀答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閱讀訓練】

1.關于這首詞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的作者是唐代的辛棄疾。

B.“西江月”是詞的題目。

C.“驚”和“鳴”不是分別寫“鵲”和“蟬”的,而是說“鵲”、“蟬”、“驚”、“鳴”。

D.“見,讀jiàn,見到的意思。

2。詞中以“_____________”寫烏云密布,這樣寫的好處是增加畫面的美感。

3。從全詞看,是生機勃勃的農(nóng)村風光和令人喜悅的_____________,喚起了詞人辛棄疾的愉快心境。

4.詞的上片寫了哪些夏夜特有的聲音?寫這些聲音有何作用?(3分)

5.詞的下片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用簡潔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描繪。(4分)

6.詞的上下片各描寫了怎樣的場景?

7.“路轉(zhuǎn)溪頭忽見”透露了一種怎樣的心情?

8.“明月別枝驚鵲”為精妙的寫景名句,請體會其妙處。

9.全詞描寫了江南農(nóng)村______(時令和時間)的景色,抒發(fā)了詞人_______的心情。

10.詞中寫到“稻花香里說豐”,你認為是誰在說豐呢?(至少答出兩種說法)

11.(08青海)關于這首詞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詞的作者是唐代的辛棄疾。

B.“西江月”是詞的題目。

C.“見”,讀jiàn,見到的意思。

D.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農(nóng)村生活的喜愛和對農(nóng)村豐收的喜悅之情。

12.這首詞的上闋從_____、聽覺和______方面寫夏夜的山村風光。

13.詞的上片寫了哪些夏夜特有的聲音?寫這些聲音有何作用?

14.詞的下片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用簡潔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15.這首詞描繪了一個怎樣的意境和氛圍?

16.“路轉(zhuǎn)溪橋忽見”,“忽見”的是什么?是溪橋嗎?并就此簡要談一談詩歌在用語上的特點。

17.上闋寫____景物,通過明月、____、_____、____、稻花、蛙聲等景物,組成一幅農(nóng)村仲夏月夜圖。

18.詞的前兩句是由人的_____感知的,而第三、四句是由人的____感知的。

19.這首詞,上闋寫農(nóng)村夏夜,月白風清,陣陣稻香,處處蛙聲,它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下闋寫________。

閱讀答案

1.C

2.七八個星天外

3.豐收景象

4.第一問:蟬鳴、鵲啼、蛙叫、人聲。第二問:一方面渲染了歡樂的氣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xiàn)了夏夜的寂靜。(3分)

5.示例: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漸漸的,雨點飄落下來,詞人知道驟雨將至,想找個避雨的地方,說來也巧,當曾經(jīng)見過的茅店,依然在社林邊,詞人此時的心里是何等的高興呀!(4分)

6.上片寫夏夜所見之景,及對豐收的憧憬。下片寫了途中遇雨,峰回路轉(zhuǎn)的情形。

7.驚喜之情。

8.月亮落下,離別了樹梢,驚動了樹上的鳥鵲。描寫細膩,以動這寫靜,突出了山林的幽靜。

9.夏夜閑適(淡泊、喜悅、欣喜、怡然自得)

10.鄉(xiāng)村納涼的人們(村民);詞人(作者)與同伴;夜行人;蛙兒們

11.D

12.視覺觸覺

13.蟬鳴、鵲啼、蛙叫、人聲。第二問:一方面渲染了歡樂的氣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xiàn)了夏夜的寂靜。

14.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漸漸的,雨飄落下來,詞人知道驟雨將至,想找個避雨的地方,說來也巧,當曾經(jīng)見過的茅店,依然在社林邊,詞人此時的心里是何等的高興呀!

15.這首詞記詩人一次夜晚在鄉(xiāng)村行路中所見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創(chuàng)造了一種既熱鬧歡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16.“忽見”的是“舊時茅店”!芭f時茅店”在“忽見”之前,更顯夜行人的驚喜之情。詩歌用語有一定的跳躍性,為了情感表達、音節(jié)韻律等的需要,常運用顛倒詞序等方式,以達到獨特的效果。

17.夏夜驚鵲清風鳴蟬

18.聽覺嗅覺

19.寫天外疏星,山前飄雨,溪回路轉(zhuǎn),茅店忽現(xiàn)。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uedu/wenyanwen/494834.html

相關閱讀:“公輸”翻譯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兩個片斷,回答下面問題閱讀答案
“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竊糟》閱讀附答案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閱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