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玄齡幼聰敏,博覽經(jīng)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十旬,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jié),各盡其死力。
玄齡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稿贍,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于高祖,由是與如晦并被驅(qū)斥。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計事。
及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代蕭?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刑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仆射,改封魏國公,監(jiān)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jié),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xué),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高宗居春宮,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門下省事,監(jiān)修國史如故。尋以撰《高祖、太宗實錄》成,降璽書褒美,賜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齡丁繼母憂去職,特敕賜以昭陵葬地。末幾,起復(fù)本官。
太宗親征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昭曰:“公當(dāng)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避娙制餍,戰(zhàn)士糧廩,并委令處分發(fā)遣。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尋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撰《晉書》。二十二年,駕幸玉華宮,時玄齡舊疾發(fā),詔令臥總留臺。及漸篤,乘擔(dān)輿入殿,將之御座乃下。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敕遣名醫(yī)救療,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后疾增劇,遂苑墻開門,累遣中使候問。上又親臨,握手敘別,悲不自勝;侍右嗑椭c之訣。尋薨,年七十。廢朝三日。
小題1:對下列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工草隸,善屬文屬:寫B(tài).文約稿贍贍:充足C.潛引入?計事潛:偷偷地D.仍知門下省事知:了解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房玄齡賢德的一組是(3分)
(1)朕無西顧之憂矣
(2)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3)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
(4)博覽經(jīng)史,工草隸
(5)聞人有善,若己有之
(6)廢朝三日
A 、(1)(2)(5) B、(2)(3)(6) C(2)(3)(5) D、(1)(4)(5)
小題3: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房玄齡從小就很聰明,書法、文章俱佳。父親生病時間很長,他盡心服侍。B.房玄齡與唐太宗李世民一見如故。房玄齡盡心盡力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延攬人才。C.房玄齡一度因為被人中傷,被高祖驅(qū)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貞觀元年,進爵刑國公,
賜實封千三百戶,拜太子少師。D.李世民將房玄齡比為漢高祖手下的蕭何,房玄齡病重之際,得到了皇帝的厚待。小題4:翻譯(10分)
(1)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3分)
(2)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凄愴。(4分)
(3)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D
小題1:C
小題1:C
小題1:(1)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以自己長處要求他人,根據(jù)他人的才能來任用,不以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疏遠他。(3分)
(2)若他的病情略微減輕,太宗就高興得展現(xiàn)喜色,如聽說他的病情加重,太宗就變得滿面凄愴。(4分)
(3)略(3分)
小題1:知:執(zhí)政
小題1:注意題干中的“直接表明”, (1)(4)(6)不是直接。
小題1:根據(jù)“由是與如晦并被驅(qū)斥”可知被驅(qū)斥的是杜如晦。
小題1:(1)“以”“ 格物”“ 隔”(2)“若”“ 見”“ 改容”(3)“其”“ 孰”“ 此余之所得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uedu/wenyanwen/627336.html
相關(guān)閱讀:孟子#8226;滕文公下
《胡母班,字季友》閱讀及答案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閱讀附答案
《孔道輔,字原魯》閱讀及翻譯
三國志?魏書?劉劭傳-閱讀答案翻譯譯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