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wèi)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B.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C.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D.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孽,指品行邪惡的平民。庶,平民百姓,與士相對;孽,邪惡,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類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輕時喜歡法術之學,輔佐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賢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動向魏惠王舉薦。
B.商鞅機智過人,終遇明主。商鞅一直沒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無識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勸說下離開魏國,后來獲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舉措果敢,信念堅定。當秦孝公擔心變更法度會受到天下非議而猶豫不決時,他以高人之行、獨知之慮的道理和圣人之舉說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眾議,主張變法。他認為甘龍所說是世俗的說法,用史實勸諫秦孝公不能與因循守舊的人或拘泥于書本見聞的人共議變革。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參考答案:
4.(3分)B
5.(3分)A(庶孽,指庶子。庶,與嫡相對,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兒子。)
6.(3分)B(在公叔座勸說下,他離開魏國錯。)
7.(10分)(1)(5分)我當以君為先以臣為后,因而對大王說如果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你可以趕緊逃離,(否則)將被擒拿。(先后疾去見禽各1分,句意2分)
(2)(5分)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
(非循多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wèi)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聽后默默無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
我當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馬上就要被擒。公孫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終于沒有離開魏國;萃蹼x開后,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又勸我殺了公孫鞅,難道不是糊涂了嗎?孝公任用衛(wèi)鞅后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
衛(wèi)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fā)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yè)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圣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wèi)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tǒng)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wèi)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孝公說:講的好。于是任命衛(wèi)鞅為左庶長,終于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uedu/wenyanwen/759492.html
相關閱讀:“石壕吏”原文及翻譯
常見文言虛詞詳細整理(2)
《送石處士序》閱讀答案(附翻譯)
顏子推《名實篇》閱讀
古文閱讀備考精講:《記丐俠》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