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閱讀附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文言文閱讀答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讀(22分)

(甲)

①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②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④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乙)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yìn yìn,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yuǎn)遁(dùn);以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xí)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親近而不莊重),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小題1】解釋加橫線字的意思(4分)

(1)尋向所志()(2)得其船,便扶向路。()

(3)蔽林間窺之()(4)乃去()

【小題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見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B.然往來視之C.蓮之出淤泥而不染D.何陋之有【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小題4】根據(jù)上下文說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敝,桃源人為什么“嘆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5】“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是:()(2分)A.因為他們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大家都過上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B.因為他們喜歡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C.因為他們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D.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拘☆}6】結(jié)合全文看,陶淵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題7】如何理解漁人做了標(biāo)志卻“不復(fù)得路”這個情節(jié)?()(2分) A.說明雖然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并不對立的社會形態(tài)。但這樣寫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B.說明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這樣寫的目的并沒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廣大人民的愿望。C.說明盡管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這樣寫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D.說明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這樣寫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拘☆}8】根據(jù)乙語段,寫出兩個成語:(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9】讀了乙語段,說說你有何啟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題1】(1)記號、標(biāo)記 (2)沿著順著(3)看偷看(4)離開

【小題2】B

【小題3】(1)(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的晉朝了。(2)老虎見了,與自己比是龐然大物,以為是神,便隱藏在樹林中偷看它。

【小題4】為桃花源外現(xiàn)實黑暗、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而嘆惋。

【小題5】D

【小題6】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這個社會理想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小孩。

【小題7】D

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美好。(說出其中一條就可滿分)

【小題8】龐然大物黔驢技窮

【小題9】表面看似強大,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做人要有真才實學(xué)。(答案不求一致)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1)志:名詞記號、標(biāo)記的意思,不能與“處處志之”中的“志”(動詞。做標(biāo)志)相混;(2)扶:沿著、順著得瑟意思,不能與“出郭相扶將”中的“扶”(攙扶)相混;(3)窺:看、偷看的意思,不能與“君臣固守,以窺周室”中的“窺”(探看)相混;(4)去:離開的意思,不能與“去死肌,殺三蟲”中的“去”(去掉、除去)相混。

【小題2】試題分析:“虎見之”中的“之”是代詞,指驢。A:“之”指示代詞,“這”的意思;

B:“之”代詞,指“驢”;C:“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義;D:“之”作助

詞,無義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所以選B項。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句子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成分,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guān)鍵字。翻譯(1)句時,要注意的重點詞語:“今”→現(xiàn)在;“世”→朝代;“乃”→竟然;“無論”→“無”與“論”是兩個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連詞“無論”不同,可理解為“更不用說”的意思。翻譯(2)句時,要注意句中的兩個“之”都是代詞,指驢;“以為神”是“以(之)為神”的省略,“之”指代“驢”,可翻譯為:把(驢子)當(dāng)做神奇的東西。

【小題4】試題分析:桃源人皆嘆惋,反襯了世人的不幸,同時也表現(xiàn)了桃花源中人對戰(zhàn)亂的厭惡,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社會理想的追求。

【小題5】試題分析:“不足為外人道”暗示了桃花源中的人不屑與世俗交往的心情。句中“足”是值得的意思,“不足”就是不值得的意思,這就說明桃花源中的人不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四個備選項中,只有D項符合這一點,所以選D項。

【小題6】試題分析: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賦稅徭役繁重。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fù)根本無法實現(xiàn)。他倉促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tǒng)治者最后決裂,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他雖“心遠(yuǎn)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guān)心國家政事。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chǎn)生了對劉裕政權(quán)的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yù)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 沒有壓迫 人人安居樂業(yè) 和睦相處的生活,表達(dá)了作者的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小題7】試題分析: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后,“處處志之”,已伏重來之意,所以回到郡城,立即稟告太守,但重來的結(jié)果卻是“不復(fù)得路”,這一結(jié)局給桃花源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說明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這樣寫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A、B、C三項說法都不對,只能選D項。

【小題8】試題分析: 從“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概括出成語“龐然大物”;“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概括出成語“黔驢技窮”。

【小題9】試題分析:本題要求學(xué)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敘述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如:人們認(rèn)識事物的本質(zhì),克服對未知事物的畏懼心理,從而駕馭并征服客觀事物;也告誡人們掌握真本領(lǐng)、真才干的重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uedu/wenyanwen/951542.html

相關(guān)閱讀:“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公輸”翻譯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閱讀及答案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兩個片斷,回答下面問題閱讀答案
《竊糟》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