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國語楚語斗且廷見令尹子常,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文言文閱讀答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斗且廷見令尹子常[1],子常與之語,問蓄貨聚馬。

歸以語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見令尹,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貨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馬不害民之財用。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2],不是過也。公貨足以賓獻[3],家貨足以共用,不是過也。夫貨馬郵則闕于民,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將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后復。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莊王之世,滅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處鄖,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無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餒,日已甚矣。四境盈壘,道歹堇相望,盜賊伺目,民無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賢于成、靈乎?成不禮于穆,愿食熊蹯,不獲而死。靈不顧于民,一國棄之如遺跡焉。子常為政,而無禮不顧甚于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舉之戰(zhàn),子常奔鄭,昭王奔隨。 (選自《國語?楚語》,有改動。)

注釋: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孫;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國的官員。文中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橫線;文中成王(后文又簡稱“成”)這類王名下也加了橫線。

[2]稱賦:與兵賦相稱。

[3]賓獻:饋贈及進貢。

[4]若敖氏,與斗子文同族。[5]放:依。

翻譯

斗且在朝廷上拜見子常,子常和他談話,問斗且怎樣才能聚斂財物、名馬而致富。

(斗且)回家對他的弟弟說:“楚國大概要滅亡了!如果不是這樣,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難了!我拜見令尹,令尹問如何聚斂財物,就像饑餓的豺狼一樣;恐怕是一定要滅亡了!

“古時候(君臣)積蓄財寶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飯,聚斂馬匹也不損害百姓的財用。國家征收的馬匹滿足行軍所用就夠了,公卿征收的馬匹足夠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過限度。公卿的財物足夠饋贈進獻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財物足夠供給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過限度。財物和馬匹超過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會產生反叛之心,那么將憑什么來立國呢?”

“過去斗子文三次辭去令尹的職務,家里連一天用來生活的積蓄都沒有,這是體恤百姓的緣故。成王聽說斗子文幾乎吃了上頓就沒有下頓,因此每逢朝見時就預備一束干肉,一筐干糧,用來送給子文。直到現(xiàn)在還成為國君對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當增加子文的俸祿時,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給他增祿,他才返回朝廷任職。有人對子文說:‘人活著就是求個富貴,但你卻逃避它,為什么呢?’他回答說:‘當政的人是庇護百姓的,百姓的財物空了,而我卻得到了富貴,這是使百姓勞苦來增加我自己的財富,那么我離死亡也就不遠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貴!猿f王在位的時候,滅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來,直到現(xiàn)在還居住在鄖地,做著楚國的良臣!

“現(xiàn)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輔佐楚君,在外卻沒有好的名聲。百姓疲弱饑餓,一天比一天厲害。四方邊境上布滿了堡壘,路上餓死的人隨處可見,盜賊伺機作亂,百姓無所依靠。子常對這些都不去救濟,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難道能比成王、靈王更賢明嗎?成王因為對穆王無禮,臨死時想吃熊掌都沒有得到。靈王不顧念百姓的死活,一國的百姓都背棄了他,就像行人遺棄腳印一樣。子常執(zhí)政,他的無禮、對百姓的不顧念比成王、靈王還厲害。他獨自一人憑什么力量來對付這種敗亡的局面呢!”

過了一年,就發(fā)生了柏舉之戰(zhàn),子常跑到鄭國,昭王跑到隨國。

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1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羞子文 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 勤:使…勞苦

C.相楚君無令名于四方 令:美好

D.至于今秩之 秩:以…為慣例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之: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B.其:而無禮不顧甚于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C.而: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

D.于:子常其能賢于成、靈乎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也耳矣

1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國馬足以行軍 B.是勤民以自封也

C.至于今處鄖 D.一國棄之如遺跡焉

14.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據(jù)一項是( )

①令尹問蓄聚積實,如餓豺狼焉 ②夫貨馬郵則闕于民,民多闕則有離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

⑤無禮不顧甚于成、靈 ⑥子常奔鄭,昭王奔隨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5.原文加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B.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C.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D.人謂/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1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內容( )

A.斗且見微知著,從與令尹的交談中看出對方一心聚斂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國面臨著亡國之災。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無儲糧,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糧,并多次要給他增加俸祿,子文卻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輔佐國君富民興國,反倒聚斂不已,致使民心離散、民怨沸騰,終被百姓拋棄。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孫后代。

1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翻譯(3×3)

(1)國馬足以行軍,公馬足以稱賦,不是過也。

(2)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后復。

(3)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于民多矣。

答案

11A(羞,送給、進獻,從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

12C(兩個“而”字都表轉折關系;A項兩個“之”字,前者取消句子獨立性,后者用作賓語前置標志;B項兩個“其”字,前者是代詞,代“子!,后者是副詞,表示推測語氣;D項兩個“于”字都是介詞,前者表比較,后者表對待)

13A(B自封:使自己富厚。 C至于:至,到、一直到;于,介詞,在。D遺跡:行人遺棄腳印,比喻毫不在意)

14B(③是斗子文與人對話時自述其志,故不能做“子常必亡”的證據(jù)。⑥是子常的結局)

15C

16B(打了一個時間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

17

(1)國家征收的馬匹滿足行軍所用就夠了,公卿征收的馬匹足夠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過限度。

(2)成王每當增加子文的俸祿時,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給他增祿,

(3)子常對這些都不去救濟,卻聚斂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yuedu/wenyanwen/957104.html

相關閱讀:“煜字重光,初名從嘉,景第六子也”閱讀答案(附翻譯)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閱讀及答案
《竊糟》閱讀附答案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兩個片斷,回答下面問題閱讀答案
“公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