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端午的陽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現(xiàn)代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后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jīng)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凈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后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jié)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nèi)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jié)日的粽心。

節(jié)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jié)束自己生命肉體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背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jié)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

所以,端午節(jié)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用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jié)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nèi)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后領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zhì),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jié)與人的統(tǒng)一。

我對端午節(jié)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于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到“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jié)的由來,好在粽子并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我總會把端午節(jié)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lián)系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芭蕾,滲漏出些許隱秘的春意。

現(xiàn)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歷中為數(shù)不多的能激發(fā)我們飲食向往的節(jié)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么充滿人情關懷的節(jié)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后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jié),引領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jié),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愿,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jié)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再品嘗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tǒng)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jié)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zhì)的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nèi)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jīng)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xiàn)實的映像。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4. 下列對散文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A. 文章通過寫汨羅江因屈原而被人銘記,來證明名家名作對于名勝的重要意義,正如歐陽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陽樓,表現(xiàn)了山河與文化血肉相連。...

B. 文中詩一般的語言,意蘊深厚,充滿張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寫出了屈原在中國文化中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贊頌了屈原偉大的品格無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不足,促使我們反思并不斷提升自己,強化了屈原精神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

D. 文章以“端午”為線索組織材料,回顧了對端午節(jié)的認知過程,對自己最初只喜歡端午節(jié)粽子的淺薄而感到慚愧,對世人將悲情渲染成歡悅而感到不滿。

5. 文章前三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從全文看,“端午的陽光”有幾重含義?請簡要分析。

答案:

4.D(“借古諷今”這一分析不當,于原文內(nèi)容而言缺乏實據(jù),“突出了要堅守正義這一主旨”這一分析也不準確。從全文內(nèi)容看,作者寫《新梅花嶺記》’表達了游揚州的失落、遺憾與感動、反思等交集的情感,抒發(fā)了作者對史可法忠義節(jié)操的禮贊之情;而要理智區(qū)分“正義與非正義”之感觸只是作者拜謁史可法祠墓的反思,不能視為全文主旨)

5.說明了后人對史可法忠義事跡的憑吊、敬仰;表達了作者對史公浩然正氣的贊頌之情;充實了文章內(nèi)容,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答出一點給2分,兩點滿分)

6.在行文構(gòu)思上,先抑后揚,由對揚州的感受平平再到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了文章敘事的波瀾,增強了文章的吸引力。(3分)在情感表達上,將游揚州時古韻之未存的遺憾、嘆惋,與下文寫拜謁史可法祠墓的感動形成對比,突出作者對史可法贊頌的情感。(3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yuedu/xiandaiwen/1323542.html

相關閱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閱讀附答案
傷仲永閱讀答案
派克鋼筆 閱讀附答案
無機材料大師嚴東升:生而為國 閱讀附答案
生活如椅子 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