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置身于社會,無論工作、學習、生活,語言均是實現(xiàn)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诓乓殉蔀橛绊懭藗兩詈褪聵I(yè)優(yōu)劣成敗的重要因素,而口才的好差,往往與人在兒童時期語言思維的培養(yǎng)密切相關。
全世界的人平均起來,每人每天最少要說一個小時的話。按著這個統(tǒng)計數(shù)字,人的一生中將有3年時間在說話,而4歲是最愛說話的年齡。人們把這段年齡的兒童比喻為“鬧山麻雀”是有道理的。他們學話,就象玩玩具那樣感到好奇、有趣。
瑞士學者多哥特·埃拉慈姆通過調(diào)查研究得出結論:4歲是培養(yǎng)兒童語言思維的最佳年齡。他對兒童的語言思維過程做了如下概括:如果1個1歲嬰兒會說3個單詞,那么1歲半時就能記住26個詞,從4歲到4歲半時就已經(jīng)會說920到1240個詞了。因此,為使孩子將來有好口才,無論是孩子的父母還是親屬,都應該在孩子的兒童時期,特別是4歲時,側重進行語言思維的培養(yǎng),有意識地多和孩子說話。并注意講話題材的選擇,詞語的重復率要高,語言的趣味性要濃,邏輯性要強。不要說廢話、粗話和臟話,要注意語言的純潔性、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
另外,對有口吃習慣的孩子,要注意語言培養(yǎng),家長要有耐心。因為口吃的兒童怕被別人譏笑,容易養(yǎng)成羞怯、自卑、孤獨和退縮的性格,從而影響語言、思維的發(fā)展。所以要慢慢地引導,幫助他樹立信心,主動練習,養(yǎng)成從容不迫的發(fā)音習慣。怎樣注意發(fā)展幼兒的“情境性語言”
3、4歲以前的幼兒在敘述一件事情時,往往不能連貫地按一定邏輯順序進行,而是想到哪談到哪,內(nèi)容斷續(xù),有時還伴有手勢、表情等。這種需要聽話人根據(jù)當時的情境、審察手勢表情才能“聽”懂的語言稱“情境性語言”。
據(jù)研究,在6歲以前的幼兒的語言中,情境性語言占百分之五十以上。這主要由于幼兒掌握的詞匯還不豐富,語言表達能力不高。但它在幼兒的直接交流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而且情境性語言能否充分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幼兒連貫性語言的發(fā)展。
在情境性語言中,指示手勢、面部表情、語氣等都起著一定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對幼兒語言缺乏足夠的重視和教育,部分幼兒在語言交際中會過多地借助手勢和面部表情來替代語言表達。如:幼兒把嘴張開,并發(fā)出“啊啊”的聲音,大人就急忙給幼兒拿他愛吃的東西,幼兒用手指向玩具,只要說;“給我”,大人就立即去取玩具。在生活中我們?吹揭恍┯變河门e起食指表示要去廁所,吃飯時用舉拳頭表示要饅頭等,手勢代替言語的情況。這對于2、3歲的幼兒來說,長此以往,不僅影響言語的發(fā)展,也會使幼兒在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落后于同齡兒童。對此,成人要幫助幼兒充分發(fā)展情境性語言。最簡便和實用的方法就是“裝糊涂”,即大人在與幼兒交往中,對幼兒的一些手勢、表情和簡單的“啊啊”聲裝著不懂,促使幼兒使用正確的言語表達方式。如:幼兒用手指著書架上的玩具,用懇求的目光看著你,你這時別忙著給他取玩具,而是裝糊涂,問他要什么,也可以提示他:“告訴我,你是要書看呢,還是要小熊玩具?”用這種方法對那些懶得說話的幼兒進行訓練,既能幫助他充分掌握情境性語言,又能激發(fā)幼兒主動表達的積極性。
另外,也可以用談話法、復述故事法幫助發(fā)展幼兒的口頭語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1197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