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脾氣,各有不同,大多數(shù)孩子的脾氣是后天形成的。他們有的溫順乖巧,有的暴躁易怒,有的不經(jīng)常暴露出自己的脾氣,有的發(fā)脾氣是家常便飯,而在這些孩子中,亂發(fā)脾氣的孩子又占了主流趨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亂發(fā)脾氣是兒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xiàn)。這樣的孩子做事只隨自己的性子來,從不考慮后果。想要怎樣,就要怎樣,稍不如意就馬上開始大哭大鬧,向家人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
造成孩子好發(fā)脾氣的原因有很多,溺愛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對孩子溺愛,有求必應,就會使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假如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絕,使他的欲望總是得不到滿足,也會使孩子變得脾氣暴躁,這真是讓父母們左右為難啊。
郭明夫婦最近被兒子安安的壞脾氣折磨得頭疼死了。安安剛剛6歲,脾氣卻暴躁得厲害,稍不如意就大發(fā)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說的去做,他就一直吵鬧、哭喊,甚至在地上打滾,手里有什么東西就會順手扔出去。
為此,郭明夫婦想盡了辦法:他們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誨、罰他站墻角、趕他早點上床、責罵他、呵斥他、給他講道理……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安安還是會大發(fā)雷霆,暴躁脾氣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電視,安安突然想起來要吃糖果。已經(jīng)很晚了,商店都關了門,夫婦倆試圖跟兒子解釋,勸說他明天再吃。然而,小安安可怕的脾氣又上來了,他躺在地上大聲叫喊,用頭撞地,用手到處亂抓,用腳踹所有夠得著的東西,哭天喊地,鬧騰得厲害。
安安已經(jīng)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發(fā)現(xiàn),居然沒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按他剛才的“表演”鬧了一番。這次郭明夫婦知道怎么做了,他們坐了下來,靜靜看著兒子,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安安似乎上了癮,又開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媽媽還是沒有任何表示。最后,安安似乎鬧騰累了直接回房間睡覺去了,這件事總算就此平息。
從那天起,安安知道哭鬧無濟于事,漸漸改掉了暴躁的脾氣。因為他發(fā)現(xiàn),暴躁與發(fā)泄并不能解決眼前的事情。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孩子開始哭鬧就手足無措,我們應盡量滿足其合理的要求;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說服。只有父母才能幫孩子改掉亂發(fā)脾氣的壞習慣。要讓孩子心平氣和地生活,改掉好發(fā)脾氣的壞習慣,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找出孩子發(fā)脾氣的真正原因
孩子發(fā)脾氣,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們要弄清是非,分出青紅皂白?纯词呛⒆幼晕仪榫w調節(jié)能力低,還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又或是表達能力差。分析出原因,我們才能對癥下藥,幫孩子糾正壞習慣。
■爸爸和媽媽要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爸爸和媽媽是袒護他還是教導他?倘若袒護,就會使孩子嘗到甜頭,這實際上是一種負強化,孩子就會鬧得更兇。正確做法是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并記住一個道理:吵鬧發(fā)脾氣是沒有用的。而且不能爸爸批評后,媽媽又去哄。
■與孩子溝通,讓暴躁消失
我們可以多方了解別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我們就比較能體會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開導和耐心的說明,是能夠消除或減輕孩子的發(fā)怒情緒的。
■千萬不要以暴制暴
這種感情用事的方法,絕對改變不了孩子好發(fā)脾氣的習慣。有的母親認為孩子愛發(fā)脾氣拗不過他,就把孩子推給父親管教。而父親有時會用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樣以暴制暴,只能讓孩子覺得亂發(fā)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
■把孩子從“牛角尖”里拉出來
要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避免孩子解決問題時過于極端,我們要正確引導孩子分散注意力。當孩子面對困難和問題的處理態(tài)度變靈活后,他發(fā)脾氣的壞習慣也會逐漸改掉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5173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