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孩子一些“權力”吧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朋友跟我抱怨,她兒子畢業(yè)后工作沒兩年,就要辭職自己創(chuàng)業(yè)。她擔憂地說:“現(xiàn)在就業(yè)難,有一份穩(wěn)當工作,每個月固定拿薪水該多好。他要自己創(chuàng)業(yè),我不能袖手旁觀不幫忙,又擔心我的退休金血本無歸。”

  我看她真的很憂心,就去找她兒子談。她兒子說他因為壓力太大,每天上班就頭痛,下班雙肩僵硬,而且老板喜怒無常,他覺得不只是把時間賣給老板,連靈魂都賣給他了。所以想來想去,決定自己創(chuàng)業(yè)當老板。我問他萬一風險很大怎么辦,他說:“沒有失,哪有得?人總要去闖闖,才不負少年時光。”

  和這對母子分別談話后,我回過頭來勸母親,退休金不必都給出去,但是要鼓勵孩子創(chuàng)業(yè)。人只有做自己才會自在,有主控權才會健康。

  有個經(jīng)典的實驗是這樣的,去一所老人院,跟住東邊房間的老人說:這里有一盆花,你搬回房間養(yǎng),養(yǎng)死了要賠;你每天早晨有一個雞蛋吃,你可以選擇要煎蛋或是煮蛋;每周有兩部電影可看,你可以自由選擇看愛情片或是西部片。實驗者又去跟西邊房間的老人說:這里有一盆花,請搬回房間去欣賞,你不必照顧它,護士每周會來澆水;你每天早晨有一個蛋吃,一、三、五是煎蛋,二、四、六是煮蛋;每周有兩部電影可看,星期三是愛情片,星期六是西部片。

  一年以后,實驗者看兩位老人的健康情況,發(fā)現(xiàn)西邊房間的死亡率高于東邊房間。這兩個房間生活飲食、條件都相同,唯一的區(qū)別是東邊房間的老人有主控權而西邊的沒有。這是第一個顯示心理上的主控感覺對生理影響的實驗。

  父母應該在一定程度內(nèi),給孩子一些關于他自己身體、行動、想法、愛好的主控權。把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告訴他,讓他自己做主,他若甘愿冒風險,讓他后果自負。孩子會告訴你,失敗的感覺比不曾嘗試的感覺好,錦衣玉食無法彌補不能自己做主的痛苦。

  在孩子的成長中,親力親為的直接經(jīng)驗很重要,父母常常傳授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給孩子,也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些父母卻一味以過來人的“資歷”對孩子的生活進行過多干預,這也不準,那也不行。

  一個學生的父親幾個月前突然過世,我去看他時,他正處于崩潰的邊緣。他緊抓著我的手說:“我每天都不清楚該做些什么,父親以前只告訴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卻從來沒告訴我應該怎么做。”望著他驚慌失措的面孔,我不知道怎么幫他。數(shù)學上有個理論是“負負得正”,但在人情世事上,負負卻不等于正。告誡孩子“不可以”并不等于能讓他明白怎么做才“可以”。我們一直想當然的把這兩者畫上等號,其實批評不等于建設,批評甚至會抑制建設。

  我們中國人習慣從負面來看事情,凡事先挑毛病,很少贊揚,所以我們的學生不及西方人有自信;而且多做會增加被批評的機會,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孩子觀望的習慣,不積極主動,認為“反正不做是最不會出錯的”。

  我們限制孩子玩網(wǎng)游,學校周圍不準開網(wǎng)吧,卻忘記了人是動物不是植物,真心想玩的話走遠一點依舊可以玩。這種防堵的方式一點用都沒有,因為我們沒有把負面消極防堵的心力,轉(zhuǎn)成正向積極,創(chuàng)造出取代網(wǎng)游、使孩子可以光明正大去做,并從中得到很多樂趣的活動。高壓的防堵只能在他們幼小沒有行動能力時奏效,長大后,防堵的政策便失效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朋友做得很不錯。看到他的孩子喜歡射擊游戲,就送他去學射擊和射箭,后來又送他去學擊劍,將孩子從虛擬的電玩世界中拉出來,學習真正的技術。孩子對這些很感興趣,自然能學得很好。如果在學校里成立類似的社團,使更多的孩子來實際感受這些運動,無疑是擺脫電腦游戲的好方法。

  孩子是充滿活力的動物,與其成天罵孩子不可以怎么樣,倒不如把心思花在引導他朝正向發(fā)展的活動上。

  當一個孩子在真實世界中得到滿足時,他就不會留戀虛擬的網(wǎng)絡情境了。請給孩子有建設性的提議,教他自制和自律,而不光是訓斥和提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5459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