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教育子女上既嚴格要求,又充滿慈愛之心。他把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同國家興衰聯(lián)系起來看待,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毛澤東很注重對子女學習上的教育,督促他們追求新知識,從學習中吸取智慧和力量。1941年,毛澤東在給兒子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說:“趁著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少談政治。政治是要談的,但目前以潛心多學習自然科學為宜,社會科學輔之。將來可倒置過來,以社會科學為主,自然科學為輔。總之注意科學,只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教育他們在“真學問”上下功夫,為日后從事各類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毛澤東還十分注重教育孩子們要有恒心與毅力,,他給孩子們的信中說:“一個人無論學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
同時毛澤東強調讀書不僅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要把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起來。1946年,毛岸英在蘇聯(lián)先后在軍政學校和軍事學院學習,接受的是正規(guī)教育;貒,毛澤東卻要他上中國的“勞動大學“,要他下農村接受鍛煉,向農民學習。毛岸英遵照父親的教導,背著行李來到距王家坪幾十里的吳家棗園,與農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新中國成立后,岸英自愿離開機關到北京機器總廠從事基層工作?粗鴥鹤拥倪M步,毛澤東十分欣慰,在給岸英的信中他多次表達了自己的喜悅心情:“你們長進了,很喜歡的。岸英文理通順,字也寫得不壞,有進取的志氣,是很好的”。
在生活上毛澤東絕不允許子女搞特殊化。毛澤東歷來反對任何形式的特殊化。他的家庭也像千百萬普通的中國家庭一樣,從不特殊。對自己小孩的要求也如此。毛澤東讓自己的女兒李敏、李訥同普通學生一樣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而且不準身邊工作人員接送。在學校,毛澤東還不準她們說出自己父母的真實姓名,她們的注冊表上“家長姓名”欄中,填寫的是保健醫(yī)生王鶴濱的名字。李訥讀大學時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看著女兒周末回家吃飯,吃完后還用嘴涮盤子的情景,毛澤東的心是酸澀的。身邊的工作人員看不過去,就找毛澤東說情,可他的回答是:“同全國人民比較來說,她還算好一些”,“不要說了,我心里也不好受。我是國家干部,國家按規(guī)定給我一定的待遇。她是學生,按規(guī)定不該享受就不能享受。還是各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
對子女的婚姻,毛澤東也是很關心的,他曾教育他們找對象要看理想、品德、性格。毛澤東不干涉他們的自由戀愛,但在紀律和制度上卻從不為孩子們開綠燈。毛岸英與劉思齊在土改工作中產生了感情,并準備結婚,可就因為劉思齊當時沒有滿十八歲,毛澤東堅決不同意,他對兒子說:“差一天也不行”,“你找誰結婚由你做主,結婚年齡不到你做得了主嗎?制度和紀律要做你的主!”“誰叫你是毛澤東的兒子!我們的紀律你不遵守誰遵守?”在父親的教導下,岸英很快想通了,等到1949年10月15日,岸英和思齊在中南海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毛澤東送給他們的禮物僅一件大衣,并風趣地說:“我沒有別的東西送給你們,這件大衣,晚上可以當被子蓋,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
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毛澤東鼓勵兒子毛岸英積極報名參加志愿軍。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他首先想到的還是讓自己的親人先上。岸英在父親的支持下,于1950年11月隨志愿軍總部進入朝鮮作戰(zhàn)。不久,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毛澤東知道這個慘痛的消息后,雖然為失去兒子心如刀絞,但當問到是否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運回祖國安葬時,毛澤東不同意運回,說:“革命戰(zhàn)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岸英是一名普通戰(zhàn)士,為國際共產主義事業(y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盡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不能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不應該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事業(yè)而犧牲。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呀!哪個戰(zhàn)士的血肉之軀不是父母所生?”就這樣,毛岸英最終長眠于異國他鄉(xiā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06174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