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研究表明,中國有99%的孩子正在忍受以下7種痛苦中的至少一種。家長們總是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做各種選擇和決定。其實,我們作為父母需要一輩子站在孩子背后告訴他“我相信你”!假如你也有以下的行為,請停止吧,不要讓孩子再忍受痛苦,讓他們解放出來吧!
1、有口難開
當孩子遇到事情時,他們最怕的就是沒有發(fā)言或申訴的機會,若果執(zhí)意申辯,就被視為頂嘴犯上,必然會遭到嚴懲。試想一下,若孩子已經(jīng)習慣了適應不公平,若孩子完全沒有了自己的主意而只會尋求大人的許可,那么,我們親愛的孩子將怎樣面對他們將來的生活和挑戰(zhàn)?因此,與其保住大人的面子,不如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富有理性且敢于發(fā)表自己意見的人。
2、.語言暴力
生活中大人常常會對孩子口不擇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想一想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那種被父母責罵、貶低的滋味著實不好受。所以說,在孩子面前說話同樣要有分寸。要知道,年齡越小的孩子,對于父母的評價越依賴。如果是消極的評價、惡劣的情緒,那么會在很大程度上傷害孩子,事實上,同樣一個意思,以善意和鼓勵的方式比用指責和貶低的方式更能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3、.家庭戰(zhàn)爭
不管是夫妻吵架,還是婆媳不和,對于年齡尚小的孩子而言,簡直是心理上的暴風雨,無能為力、心驚膽戰(zhàn)的孩子此時只能選擇躲在角落里暗自流淚。這樣的惡劣的家庭氛圍,不但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通常還會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因此,構建和諧親愛的家庭是父母對孩子應盡的責任,如此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4、不恥下問
在學校老師剛講了語言美,回家就聽到大人說臟話;課堂上剛接受了公德教育,回家就看到爸媽亂丟垃圾。不得不承認,文明的進步,讓孩子在社會公德與個人修養(yǎng)方面的起點高于父母,那么,我們就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多向孩子學習,這是時代發(fā)展的結果和趨勢所致,沒必要不好意思,其實,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的東西遠遠不僅于此!
5、改掉不良嗜好和習慣
有些父母自身有很多不練是好和習慣,比如吸引、酗酒、打麻將等等,然而不良習慣往往還反應著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喝多了,打牌輸了,最后遭殃的卻是孩子。大人的不良嗜好不僅傷害自己的身體,還會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更會給孩子帶來反感,甚至留下心理陰影。家長們,不管那個習慣已經(jīng)持續(xù)了多少年,為了孩子,為了自己,還是咬咬牙戒了吧!
6、不陪孩子玩
在中國,大多數(shù)家長都認為沒有必要、也沒有時間陪孩子。其實,孩子在童年時期最喜歡一家人在一起做游戲、玩耍,但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簡直少的可憐。有研究表明,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與階層,對和家人的相處越重視。工作再忙,每天也得擠出一點時間來陪孩子,試想,與孩子在一起游戲,看著他一天天長大,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要知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所以要珍惜眼下的機會。
7、寬容、理解孩子
年齡尚小的孩子的思維能力及身體能力都未成熟,他們犯錯、闖禍往往不是出于本意,但是孩子卻通常得不到應有的寬容與理解。所以,對于孩子無意的過失,父母要多多寬容,并且要鼓勵孩子嘗試心中的想法,不求一定成功,但求讓孩子會從中得到成長。
孩子的成長與父母密切相關,我們不應讓孩子一直在痛苦中掙扎著成長,而是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讓他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解放,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8016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