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會玩,父母怎么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我的孩子不貪玩”這是一句很多家長引以為豪的口頭禪?墒,媽媽沒想到的是久而久之“不貪玩”的孩子變成“不會玩”的寶寶,就好像在籠子里關久了的小老虎已不會捕食了。

  媽媽有沒有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了玩具,你家寶寶會吵鬧,因為他們自己不會去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好玩的東西;如果給寶寶一個新玩具,沒有媽媽的陪玩,他可能完全不會自己玩,因為寶寶不會自己學習如何玩;如果你讓寶寶見幾個新朋友,他會縮在媽媽的背后,不愿露出小臉,因為他已不知道如何與他人自由地玩樂。

  不會玩是寶寶心智發(fā)育不健全的重要表現(xiàn)。寶寶不會玩,誰之過?當然原因要從養(yǎng)育關愛孩子的父母身上去找。那么, 先讓我們來看看父母看待“玩”的三種觀點吧:

  強硬派父母:“玩”就是不務正業(yè)

  這種家長認為 “玩”是不務正業(yè)的行為,常常伴隨著不受管教的出格舉動,更會浪費學習的時間,從而影響前途和人生。所以他們的態(tài)度是:小孩子不會玩不重要,長大后會讀書就好了。他們通常在孩子剛有認知和學習能力時,就強行減少孩子“玩”的時間。同時花重金,撒老本,教剛滿三歲的寶寶背唐詩、寫字、算數(shù)、鋼琴等。完全忽視了孩子應該具備的“玩”的能力。倘若,一旦軋出孩子有出軌“貪玩”的苗頭,立即以鐵血手腕加以“鎮(zhèn)壓”。

  寶寶玩樂指數(shù):★ ☆ ☆ ☆ ☆

  寶寶快樂指數(shù):★ ☆ ☆ ☆ ☆

  寶寶社交指數(shù):★ ☆ ☆ ☆ ☆

  迂回派父母:“玩”就是為了學習

  這類父母并不真正認可“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但也不全盤否定孩子需要玩的機會。這部分家長聰明地采取折中迂回法,允許孩子玩,同時也給“玩”設定了界限:“玩”一定要建構在對學習有直接的幫助,任何對學習沒有什么好處的、純粹的玩樂是不會被允許的,他們會偏愛為孩子買早教類的漫畫、拼圖、音樂類的玩具等,但卻會忽略“辦家家”的情景玩具。

  寶寶玩樂指數(shù):★ ★ ☆ ☆ ☆

  寶寶快樂指數(shù):★ ★ ☆ ☆ ☆

  寶寶社交指數(shù):★ ☆ ☆ ☆ ☆

  放任派父母:隨便你想怎樣“玩”

  放任派的家長,在思想上認可“玩”是孩子的自然性,在行動上普遍表現(xiàn)為“你玩你的”。他們會毫不吝嗇地幫寶貝“買玩具”,但之后的事基本上聽之任之或交由長輩或阿姨去打理。這類家長覺得孩子有了玩具,就會讓自己省把心,會自己去“玩”了。“瞧,他們自己搭搭積木,擺弄玩偶,不是很開心嘛。”爸爸媽媽的缺席參與也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因為缺乏必要的引導,寶寶很難從玩樂中逐漸培養(yǎng)起一份連貫的興趣和習慣。

  寶寶玩樂指數(shù):★ ★ ★ ☆ ☆

  寶寶快樂指數(shù):★ ★ ☆ ☆ ☆

  寶寶社交指數(shù):★ ★ ☆ ☆ ☆

  “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這句話我們常說,但始終不愿百分之百地去執(zhí)行,才造成以上各種父母的心態(tài)。事實上,“孩子與玩”的辯證關系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只有把“孩子與玩”看作是一種純粹的與生俱來的“自然”關系時,才能解釋孩子這份“玩”的初始情結。因為,當孩子還處于胚胎期時,大腦基因就已經(jīng)被植入了“玩”的程序, 所以,孩子真正的學習是先在“玩”中實現(xiàn)的。很簡單的例子就能應證寶寶是通過“玩”來“學”的:寶寶在擺弄他的小腳時學會了怎樣去控制它們;通過游戲寶寶知道了,爬行能改變方位,變換視角;寶寶玩玩偶時常常會 “自語”,以假裝的身份和玩偶說話,這其實就是寶寶在反復模仿講話中,學習講話;寶寶用“辦家家”的道具模仿成人世界中的生活,這是他學習社交與人交流的開始。

  上周兒子收到了一份禮物《花園寶寶》DVD片和一本同名刊物。聽送禮的朋友說周圍的老人們及許多家長都認為《花園寶寶》中的人物都長得人不人鬼不鬼,極“難看”;一群小人又不會講人話,整天吱吱呀呀叫不停,怎么看都不懂他們在“玩”些什么。但聽說小孩子們卻特別喜歡,于是也送了我一套。

  “我的孩子不貪玩”這是一句很多家長引以為豪的口頭禪?墒牵瑡寢寷]想到的是久而久之“不貪玩”的孩子變成“不會玩”的寶寶,就好像在籠子里關久了的小老虎已不會捕食了。

  媽媽有沒有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了玩具,你家寶寶會吵鬧,因為他們自己不會去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好玩的東西;如果給寶寶一個新玩具,沒有媽媽的陪玩,他可能完全不會自己玩,因為寶寶不會自己學習如何玩;如果你讓寶寶見幾個新朋友,他會縮在媽媽的背后,不愿露出小臉,因為他已不知道如何與他人自由地玩樂。

  不會玩是寶寶心智發(fā)育不健全的重要表現(xiàn)。寶寶不會玩,誰之過?當然原因要從養(yǎng)育關愛孩子的父母身上去找。那么, 先讓我們來看看父母看待“玩”的三種觀點吧:

  強硬派父母:“玩”就是不務正業(yè)

  這種家長認為 “玩”是不務正業(yè)的行為,常常伴隨著不受管教的出格舉動,更會浪費學習的時間,從而影響前途和人生。所以他們的態(tài)度是:小孩子不會玩不重要,長大后會讀書就好了。他們通常在孩子剛有認知和學習能力時,就強行減少孩子“玩”的時間。同時花重金,撒老本,教剛滿三歲的寶寶背唐詩、寫字、算數(shù)、鋼琴等。完全忽視了孩子應該具備的“玩”的能力。倘若,一旦軋出孩子有出軌“貪玩”的苗頭,立即以鐵血手腕加以“鎮(zhèn)壓”。

  寶寶玩樂指數(shù):★ ☆ ☆ ☆ ☆

  寶寶快樂指數(shù):★ ☆ ☆ ☆ ☆

  寶寶社交指數(shù):★ ☆ ☆ ☆ ☆

  迂回派父母:“玩”就是為了學習

  這類父母并不真正認可“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但也不全盤否定孩子需要玩的機會。這部分家長聰明地采取折中迂回法,允許孩子玩,同時也給“玩”設定了界限:“玩”一定要建構在對學習有直接的幫助,任何對學習沒有什么好處的、純粹的玩樂是不會被允許的,他們會偏愛為孩子買早教類的漫畫、拼圖、音樂類的玩具等,但卻會忽略“辦家家”的情景玩具。

  寶寶玩樂指數(shù):★ ★ ☆ ☆ ☆

  寶寶快樂指數(shù):★ ★ ☆ ☆ ☆

  寶寶社交指數(shù):★ ☆ ☆ ☆ ☆

  放任派父母:隨便你想怎樣“玩”

  放任派的家長,在思想上認可“玩”是孩子的自然性,在行動上普遍表現(xiàn)為“你玩你的”。他們會毫不吝嗇地幫寶貝“買玩具”,但之后的事基本上聽之任之或交由長輩或阿姨去打理。這類家長覺得孩子有了玩具,就會讓自己省把心,會自己去“玩”了!扒疲麄冏约捍畲罘e木,擺弄玩偶,不是很開心嘛!卑职謰寢尩娜毕瘏⑴c也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因為缺乏必要的引導,寶寶很難從玩樂中逐漸培養(yǎng)起一份連貫的興趣和習慣。

  寶寶玩樂指數(shù):★ ★ ★ ☆ ☆

  寶寶快樂指數(shù):★ ★ ☆ ☆ ☆

  寶寶社交指數(shù):★ ★ ☆ ☆ ☆

  “玩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這句話我們常說,但始終不愿百分之百地去執(zhí)行,才造成以上各種父母的心態(tài)。事實上,“孩子與玩”的辯證關系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只有把“孩子與玩”看作是一種純粹的與生俱來的“自然”關系時,才能解釋孩子這份“玩”的初始情結。因為,當孩子還處于胚胎期時,大腦基因就已經(jīng)被植入了“玩”的程序, 所以,孩子真正的學習是先在“玩”中實現(xiàn)的。很簡單的例子就能應證寶寶是通過“玩”來“學”的:寶寶在擺弄他的小腳時學會了怎樣去控制它們;通過游戲寶寶知道了,爬行能改變方位,變換視角;寶寶玩玩偶時常常會 “自語”,以假裝的身份和玩偶說話,這其實就是寶寶在反復模仿講話中,學習講話;寶寶用“辦家家”的道具模仿成人世界中的生活,這是他學習社交與人交流的開始。

  上周兒子收到了一份禮物《花園寶寶》DVD片和一本同名刊物。聽送禮的朋友說周圍的老人們及許多家長都認為《花園寶寶》中的人物都長得人不人鬼不鬼,極“難看”;一群小人又不會講人話,整天吱吱呀呀叫不停,怎么看都不懂他們在“玩”些什么。但聽說小孩子們卻特別喜歡,于是也送了我一套。

  我抽了整整一個周日下午的時間陪小兒子響響看了頭二集,而且每集都看了三遍,可是響響還是停不了。前天,晚上吃飯時他很神秘地當眾“宣布”,他要彈一首新曲子給大家聽。他坐上琴凳,用一只手指在鋼琴上“爬”出了一段動聽的音符。飯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那是一首哪里學來的新音樂,我卻極度激動地大喊:“這是<花園寶寶>的音樂。”小兒子眼中閃著光芒,然后急著問我:“媽媽,吃完飯,我可以看<花園寶寶>嗎?”

  為什么一個讓小孩子愛得發(fā)狂的劇目,卻讓我們父母、長輩認為很難理解呢?

  在收到《花園寶寶》禮物碟后,我在接受理療時與我的理療師無意間也談起了《花園寶寶》。

  “你家兒子這個暑假做些什么好玩的事?”我問到。

  他說“我兒子最近特愛看<花園寶寶>。央視晚上放映時間太晚,幸好我家有數(shù)碼電視,第二天可以重放。”

  “。∥遗笥褎偹徒o我《花園寶寶》的碟片。你覺得好看嗎?”

  “我也說不清,沒有太多的話,總在重復吱吱呀呀的聲音。但我兒子愛看,我就讓他看吧!

  我的這位朋友道出了一部分家長的心態(tài):雖然我不太理解這個節(jié)目,但因為孩子喜歡我也就順其自然了。

  在看完《花園寶寶》前幾集后,我不得不佩服其創(chuàng)作理念和制作班底,他們確實比我們更懂得孩子,更愿意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他們會找到孩子最喜歡的內容,并采取3-6歲寶寶可理解的那份交流方式來與孩子互動。其實,要真正懂孩子,說難其實也簡單,只要爸爸媽媽們做到三個“放低”就能看懂許多原本看不懂的東西。

  “放低”視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有個真實的故事已被引用了無數(shù)次:說是一位臺灣的節(jié)目主持人曾發(fā)現(xiàn)他的女兒最不愛逛琳瑯滿目的商店,每次領她去,總是哭鬧著不愿進。他很難理解,愛新奇的女兒為什么就不愛琳瑯滿目的商店?一天,他照樣領著女兒在商店里逛,女兒的鞋帶開了,他蹲下來幫女兒系。就在那一瞬間,他發(fā)現(xiàn)眼前的景象是多么可怕,從女兒的視角看出去,看到的不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是大人們的一條條大腿和一雙雙大手,還時不時地磕碰著孩子的臉和弱小的身體。當下,他就立刻把孩子扛上肩頭準備離去,孩子卻突然間又不走了,原來她看見了高高擺放著的玩具。

  這個女孩和爸爸的真實故事帶出了一個強烈的隱喻:爸爸媽媽要想真正進入寶寶的世界,就必須蹲下身去,只要站到與孩子同一水平面上, 父母就會發(fā)現(xiàn),在寶寶的眼里,天空有多高,而小小的螞蟻又如此的接近。

  這其實也是《花園寶寶》吸引孩子的秘笈之一。在美麗的花園里,花兒永遠是對比強烈的亮色系,高懸的太陽永遠是明媚耀眼溫暖,即便當夜晚降臨the night garden里的燈光依舊奪目。因為,在孩子眼里世界的顏色就是鮮艷的,每時每刻都有沒見過的顏色在跳入眼簾;孩子喜歡太陽,因為只有晴空萬里孩子才能有機會在大自然中放肆玩耍;對于燈光的執(zhí)著,是因為孩子都怕黑,出于一種天性,寶寶們不喜歡在還未入睡時就一片漆黑,所以依古•比古總愛懸著一盞小燈,香香地睡去。

  “放低”身價??和孩子一起玩他們喜愛的

  也許童年已經(jīng)遠離我們太久了,做了父母后除了對寶寶呵護備至外,總有一份新的角色在控制著自己:作為長輩為寶寶指引成長的路,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不落人后。

  媽媽幫寶寶買玩具,想到的首先是“能不能開發(fā)智力”而不是“寶寶會喜歡嗎”;媽媽替寶寶選興趣班,也是“媽媽覺得這是對寶寶有益的”,而非“寶寶有強烈興趣的”。所以,媽媽買的玩具可能會超出寶寶的年齡段,會有許多指定玩法,且零件配備周詳,沒有父母陪伴寶寶就“不會玩”。興趣班亦然,寶寶們在媽媽們指定的興趣班里總是興趣索然,有的甚至出現(xiàn)罷學情緒。還有,在寶寶們傾心于玩耍并強烈渴望媽媽們共同參與時,很多父母總是用“忙”“沒時間”來搪塞。其實,深層原因就是父母覺得寶寶的游戲太幼稚,無聊,不值得大人多花時間。

  《花園寶寶》一開始就是為孩子講睡前故事。顧名思義“睡前故事”一定有父母參與,所以在片頭總是會有一雙大手在寶寶的手心里劃圈圈,娓娓敘述著一個個發(fā)生在夜花園(night garden)的故事。作為故事的敘述者,媽媽當然要和寶寶一起身臨其境,在night garden里跟著Upsy Daisy一起快樂地舞動“Upsy Daisy! Here I come”;幫著可愛的Makka Pakka清洗花園里的石頭;與憨憨的Tomliboos一道指認自己的鼻子。

  我陪響響看了好幾集的《花園寶寶》,和他一起用片中吱吱呀呀的語言玩角色扮演,每當看到他天真無忌地快樂地放肆地大笑時,我覺得更了解兒子了,兒子和也我更親密了。

  “放低”眼光??模糊一切具象的思維

  我身邊很多長輩、家長,凡接觸過《花園寶寶》的成年人,都覺得那花園里的小人們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連根頭發(fā)也不長,是個啥東西?!可我兒子一看到Makka Pakka就笑,Makka Pakka一扭屁股他更是笑得收不了。因為,幼兒的腦子是非邏輯性的,太過具象的東西會限制他們“玩!彼频南胂。而大人喜歡具象,因為他們覺得抽象的東西啥都不像,因此也就沒有美感了。更重要的是,父母覺得不具象的東西對孩子也不能講出“一、二、三、四”的實在道理。

  這其實就是大人與小人所擁有的不同的“眼光”問題。在寶寶的眼里,一切不具象的東西具有更多的可變性,更多的可“玩”性。就像他們不喜歡做得堅挺有型的中國熊貓一樣。我曾經(jīng)送過很多咱們的國寶“熊貓”給外國小朋友,他們都把它作為一個紀念品,高高地“供”在了書櫥的最高格上。相反,我給孩子自己做的安撫小熊,雖只有個熊模樣的頭,其他部分一切從簡,但兒子就是愛不釋手,晚上陪著睡覺,旅行拎著上飛機。孩子不需要逼真,卻更需要親近和想象。

  Jane’s Tips 小貼士:

  1.多蹲下來,用雙眼平視寶寶,拉著他/她的手,經(jīng)常問一句:“寶寶想告訴媽媽什么呀?”

  2.不建議給6歲之前的孩子看情節(jié)性太強、連續(xù)劇式的少兒節(jié)目,那會讓孩子跌入情節(jié),每天被情節(jié)牽著走,但又理解不了故事中的原委。

  3.建議尋找故事內容簡單,每集有各自的主題,可以任意來回跳著看的節(jié)目。這樣,孩子不易迷失在情景故事中而淡漠其他興趣。

  4.建議選擇音樂聲響制作精良,內容歡樂,主題清明的節(jié)目,《花園寶寶》就是一個范例。還有《小小愛因斯坦》(Little Einstein)也是一部難得的好片子。(文/ 黃靜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8974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