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國專家得到的深切啟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中國媽媽從外國兒童教育專家得來的深切啟示

  美國專家對我的切實幫助

  文/梁寧寧

  兒子當當從1歲多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過分謹慎的一面,現(xiàn)在他3歲半了,每天自己吃飯,邊吃要邊用餐布擦嘴,保持干凈,學校組織去鄉(xiāng)下挖紅薯,他到地里會很擔心自己的鞋子弄臟。平時也總是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更多。

  當我把我的擔心告訴身邊的美國專家之后,她立刻告訴我,不要擔心,這些都是正常范圍內的情況;并且告訴我,基本上小朋友可以分成幾個大類,根據(jù)我說的這些情況看,當當屬于其中一類,只不過是這一類里在某些行為和認知上稍微偏頗一點。她問我,“是不是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或者家里的其他人經(jīng)常說,‘當當,當心點!’?”她說根據(jù)她的了解,中國人很喜歡說這句話,作為對別人的一種關心的表達,但是這句話對于小朋友來說,太籠統(tǒng)了,他聽到“當心”這個詞的時候,未必明白,你讓他“當心”什么,有些粗枝大葉的孩子,你說了他也沒聽進腦子去,但是本來就謹慎的小孩,你這么說,他就感覺到處是危險,卻不知道具體的危險是什么,于是就會更加謹慎。她拉著我的手往前走了兩步,指著地上說,如果你們在下樓梯,你就說“注意腳下”,如果你們在馬路上,你可以說“靠邊點走”,總之你的關照需要更具體,徹底把“當心”這個含混的詞從家庭詞匯中去除掉。后來我按照這個做法去做,并且和家里的每個人都約好嘗試這個做法,情況確實有了明顯改善。

  日本繪本作家佐佐木洋子讓我豁然開朗

  文/俞燕

  女兒從1歲開始就接觸各種各樣的繪本。對于早期閱讀,我一直是身體力行的執(zhí)行者。

  不過,和大多數(shù)的媽媽一樣,我也時常糾結:從繪本閱讀中,女兒到底能得到什么?只是一個故事,或者一種情感的體驗,或者單純的畫面的欣賞,又或者是對于文字的初步認識……因為這種糾結,我難免也成為了一個“微焦慮媽媽”,從我的眼光出發(fā),預設女兒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然后給她挑選我認為適合她這個認知階段的繪本,從而希望她“有所收獲”。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采訪了創(chuàng)作“小熊寶寶系列”、“噼里啪啦系列”等優(yōu)秀低幼繪本的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佐佐木洋子女士,年近六十的佐佐木老師溫柔地強調,“對于孩子來說,聽故事的時間是爸爸媽媽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也許內容不是很重要,只要爸爸媽媽喜歡、孩子喜歡就可以。最重要的是這段共處的時間,這段時光本身最重要。而繪本,只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孩子會要求讀很多遍很多遍,實際上可能不是對故事的需求,只是希望和媽媽待在一起的時間更久一點、更久一點……”

  我一下子豁然開朗。

  后來,我不再把繪本高高地放在我的書架上,而是在女兒房間里放了一個她夠得到的兩層書架,這是讓女兒主動和書親近的最基本的姿態(tài)。我記得,在和她一起分類“屬于寶寶的書”和“屬于媽媽的書”的過程中,女兒不停發(fā)問:“為什么這本書是這個樣子?為什么那本書是那個樣子?”雖然不能向她傳輸“開本”、“裝幀”之類深奧的問題,不過我很樂意告訴她:就像每個人的長相不一樣,你是圓圓臉,樂樂是尖尖臉,你是長頭發(fā),韜韜是短頭發(fā),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樣子呀!那個下午,我們完全撇開了有關書的話題,女兒熱烈地描述著她認識的誰是什么樣子,誰又是什么樣子,不停地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很訝異那時才上托班的女兒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響應著女兒高漲的情緒,逐一“認識”了她班上幾乎所有的同學……

  這就是佐佐木老師教會我的,“愛與關注”永遠應該是媽媽最初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的落腳點。

  海外華人媽媽的切身體會

  新西蘭??“我與眾不同”

  文/清心

  女兒出生在新西蘭,最讓我感慨的一點是關于認識自己的教育。

  孩子們上學的第一課就是“I am special”(我與眾不同),這種觀念的教育在幼兒園里就已經(jīng)開始了。女兒的幼兒園學習檔案中記著“I am special, there is no one in the whole world like me”(我與眾不同,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和我一樣)。孩子們通過畫畫、做手工、寫作文從自己的相貌入手學習認識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這樣的教育一直貫穿在各個年級,從而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對自己的認識逐步全面。孩子們在有意識地了解自己的過程中,學習認可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接納和喜歡自己,同時建立自信心。

  澳大利亞/日本??孩子一般7點半就準時睡覺

  文/畢家媽媽

  在澳大利亞或日本,母親一個人帶幾個孩子,還要洗衣做飯、收拾房間、伺候老公,因此孩子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強的。但在中國,一般來說孩子不僅是夫妻小家庭的,更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我的兒子本來在澳大利亞已經(jīng)可以獨睡了,回到國內卻又不愿意了,因為有外公外婆撐腰)。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幾點睡覺就不重要了,因為有老人看著孩子,小夫妻照樣可以出去應酬或是消遣,共度美好二人時光;孩子4歲了是否可以自己穿鞋準備去上幼兒園也無所謂了,因為很多家庭都有人幫忙。而同時,這些來幫助的人往往也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理念和方法,因此年輕父母很難在家庭中完全實現(xiàn)自己的育兒理念。

  延伸搜索:世界上其他影響深遠的教育理念,媽媽們可關注、查閱

  1.卡爾·威特的早期開發(fā)教育

  2.井深大的早期潛能開發(fā)教育

  3.斯賓塞的快樂教育

  4.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6、鈴木鎮(zhèn)一的才能教育

  5.塞德茲的天才教育

  6.夏洛特·梅森的獨立人格教育

  7.約翰·洛克的紳士教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9117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