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實的故事?
Amy是我多年前在洛杉磯面試過的一個女孩,當時她正申請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她看上去很普通,給人的印象不深,但舉止溫文有禮?催^她的成績單,我并沒有發(fā)現(xiàn)她的優(yōu)勢所在。她的成績的確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她的SAT成績也很好,這證明她有能力應付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業(yè),但成績比她好的大有人在。接下來,我瀏覽了她參加過的活動介紹,而上面只有一項活動而已。她沒有多少社交生活,因為她的朋友圈子除了科學狂,就是和她一起在當?shù)厍嗄陼ぷ鞯闹驹刚撸恐芤谀抢镏驹阜⻊?0個小時。在我準備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之前,我問她閑暇時間喜歡做些什么。她告訴我,她喜歡看“探索頻道”,尤其是關于醫(yī)療技術突破方面的內(nèi)容。有時候為了看完一個有意思的節(jié)目,她甚至會熬到深夜。?
當我就在她的申請表上的這個只有一行的項目深入問訊時,她一股腦地把自己的經(jīng)歷全說了出來。原來,她的小弟弟很早就被診斷患有自閉癥,從父母的行動中,她學會了幫忙照料弟弟,并和父母一起成了自閉癥的行家。她全部的業(yè)余時間都花在了解自閉癥和最新治療方法上。Amy有一個目標,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自閉癥的治療方法。雖然年紀輕輕,她卻擁有出色的關于自閉癥的知識主體架構(gòu),這些知識積累來源于:她對這一疾病的科學調(diào)研,她在當?shù)厍嗄陼䴙榇罅孔蚤]癥病人服務的實踐,還有她的親身體會——這種疾病如何影響病人(她的弟弟)及其照看者的日常生活。?
在這個面試的季節(jié),我面試了很多出色的人,他們或者寫出了復雜的計算機程序或游戲,或者在各種學術比賽中獲獎。然而,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Amy已經(jīng)獲得了美國所有頂尖大學提供的獎學金。為了爭取她,在頂尖大學之間居然出現(xiàn)了競爭,因為我們都知道,任何時候激情都勝于智力。最后,麻省理工學院輸給了斯坦福大學,因為除了全額學費獎學金之外,斯坦福還給她提供了額外的獎學金。?平衡是一個在各個領域都被頻繁提到的詞。教育者們強調(diào)培養(yǎng)兒童多種興趣以求平衡。我經(jīng)常面試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總是帶著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單子,上面寫滿了他們參與的各種課外活動:運動、音樂、公益服務、學術活動?雌饋恚麄兊陌l(fā)展是平衡的,但我卻看不到那個真實的人。在真實這點上,Amy卻是清晰的,我可以用一個詞概括Amy:自我中心。在約翰·奧特伯格的《你一直想要的生活》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們尋求平衡,事實上卻沒有意識到:生活被賦予了某種超過我們自身的東西,它忽略自我犧牲和自我否定,而是讓我們瘋狂、大膽、冒險,不惜一切地投身于一個更偉大的事業(yè)。在我超過15年的面試經(jīng)驗中,我看到這一點得到反復印證。自我到中國以來,每年都會看到這樣的人被錄取——他們不只學業(yè)優(yōu)秀,而且對某種東西懷有全然的激情。?
發(fā)掘孩子的激情?
那么,為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發(fā)掘他們的激情,而且一旦確認這份激情,就幫助他們聚焦于此,而不被其他事物吸引開呢?我們又如何判斷哪一種激情轉(zhuǎn)瞬即逝,而哪一種激情可能持續(xù)終生呢?《自主學習》一書的作者伯林·伯格提出了一些激情的表現(xiàn)特征:
※專注:一般人只能做十分鐘的事,他能專注一小時,不會輕易被打斷或分心。?
※堅持:始終堅持到底,即使失敗了,也會收拾殘局,從頭再來。?
※沒有時間感:忘記了時間,經(jīng)常忽略正常作息,不分晝夜,廢寢忘食,討厭別人干擾。
※不覺得疲倦:經(jīng)常廢寢忘食,只要他開心,即使體力透支也不覺得苦,他可以因此不休息,不睡覺。?
※動機十足:短暫休息之后,他會很容易繼續(xù)工作,如果需要他人協(xié)助,他會找人幫忙,解決問題后,又投入工作。??
《八個寶盒,讓孩子活出精采人生》的作者提到要啟蒙孩子的興趣,必須:??
※時時留心:多留心,能輕易找出孩子充滿好奇的事物,引發(fā)他的興趣,長時間下來也許會成為專長。?
※不吝鼓勵:以實際的語言及行動的鼓勵激發(fā)孩子興趣。?
※彎下腰來:大人的世界太大,看不清孩子的視野。試著彎下腰,看看孩子的眼里有什么新奇的東西。?
※聽孩子的話:對父母而言的好路,未必是對路,還可能會造成孩子短路。當孩子有話要說,請靜下來聽他說心里話,因為,最了解他的還是他自己。?
※適時獎賞:適時獎賞不是要求兒女因而成為大師,而是把事情做得更有趣,讓自己開心。
這個夏天,當美國和中國的排球隊接受采訪時,人在動機方面的不同得到了生動地闡釋。美國排球運動員告訴記者,她們選擇打排球是因為她們熱愛排球這項運動遠勝于其他事情。而中國運動員則告訴記者,她們選擇排球是因為她們有贏得金牌的最大可能性(其中許多人說她們太矮了,不可能在其他運動中取得成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9323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