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然而70%的父母坦言他們的教育是失敗的。這是一家機構對7歲以下兒童的父母作的一項調(diào)查結果。那么我們?nèi)绾斡行、科學地進行“零歲教育”?首先走出零歲教育誤區(qū)——重視3歲以后的教育,忽略3歲以前的教育;重視智力培養(yǎng)、忽略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重視左腦教育,忽略右腦教育;違反嬰幼兒生理特征主觀教育;神童式的教育。
誤區(qū)之一:重視3歲后教育,忽略3歲前教育
盡管“零歲教育”已深入人心,但真正了解3歲前嬰幼兒潛能和心理特點的父母卻不多。有一篇文章的名字叫“嬰幼兒的潛能父母真的不知道”,它便道出了今日做父母的一個盲區(qū)。
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那些剛做父母們的情形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3歲前的寶寶,父母們可為寶寶買各種昂貴的名牌——吃的、穿的、用的等等,但對于寶寶的心理成長、智力發(fā)展卻不舍得多花一些時間和財力。
如把小寶寶交給阿姨或奶奶姥姥喂養(yǎng)就萬事大吉?墒菍τ3歲以后的寶寶來說可就大不一樣了,買各種高檔玩具;送最好的幼兒園,即使花上十幾萬也在所不惜;周末帶著寶寶奔赴各種舞蹈、繪畫、鋼琴、英語等培訓班開發(fā)智力,可謂用心良苦。而實際上3歲前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和心理成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
“二戰(zhàn)期間”,美國一位叫丹尼斯的心理學家曾在孤兒院對嬰兒做了一項實驗:他把嬰兒分為兩組,兩組都以同樣的方式喂養(yǎng),只是將其中一組與世隔絕,不與他們說任何話和有任何信息交流。后來這一實驗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強烈的抗議,實驗便停止了?墒钱斶@批被實驗的嬰兒重返社會時已成為智力低下的幼兒了。盡管專家們精心教育、補救也無濟于事。大多數(shù)到了19歲時只能達到7歲的智商,有的二十幾歲就離開了人世。這雖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的智力發(fā)展有一個關鍵期。
另外,3歲前也是人的性格、品行和行為模式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行為模式有70%是在6歲前形成的,而3歲前就占了40%;20%是在2歲前形成的。只要做過父母的人都會有體會:一般來說,半歲的寶寶在脾性、行為習慣等已經(jīng)開始慢慢地表現(xiàn)出來了,到了一歲半時就已明顯地顯現(xiàn)出來,到2歲雖說還沒有定性,但已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經(jīng)驗告訴我們,如果當3歲的寶寶動不動就大哭、滿地打滾示威的“小皇帝”時,才開始調(diào)教的話就很難了?梢哉f3歲前的個性、品性以及行為模式有可能對寶寶以后的成長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為什么,優(yōu)秀的心理醫(yī)生在對他的病人作治療以前要了解其童年和嬰幼兒成長的經(jīng)歷和環(huán)境,甚至了解他母親喂奶以及對待他(她)的方式?傊,人類僅會用哭泣來表達愿望到用語言表達、從坐立、爬行到直立行走甚至個性性格和行為模式雛形的建立都是在1歲左右完成的。可見嬰兒期是人一生中成長最快最關鍵的時期,因此3歲前的教育有著它深遠的意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9463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