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1、2歲時,會意識到“我”的存在,到4、5歲時會形成比較明確的性格傾向。如果一開始,成人在滿足孩子自己的需要與要求的同時,再伴隨一些寵愛性的語言如“這是給寶寶的,誰也不給”,“我的寶寶真聰明,好吃的只顧自己吃,誰也不給”,這樣就會使孩子形成一種“只有我”的心理定勢。因此,必須在孩子接受成人愛的同時引導孩子關心和愛護他人。
許多中國家庭的獨生子女,自出生后就受到全家人集中的愛和幫助。家庭會在現有的條件下,使孩子充分地享受到長輩們的愛。照理說,孩子也應同樣地以愛回報,關心、愛護別人,然而,一些子女卻表現得非常自私,他(她)的東西誰也不準動。為什么?這要從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來追溯根源。
1、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唯一的照顧對象,當成人把好東西分給孩子時,應啟發(fā)孩子知道感激并感謝。
2、注意安排孩子為家庭成員做些力所能及的輔助勞動,
3、家長還應該幫助孩子交好朋友,支持孩子和小伙伴一同游戲,吃東西,玩玩具。
總之,要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鍛煉和養(yǎng)成關心別人的好習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9594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