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既不高估和驕傲,也不自貶自卑,爭做一個智者。
有些家長功利思想很重,把孩子當作搖錢樹,到處炫耀,孩子極可能會被棒殺或捧殺。
樂樂從蘭州到北京比賽,上過嘉峪關市電視臺、甘肅省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上過報紙、網絡,在本地已經小有名氣,在網絡上也有很高的人氣,于是好多人慕名而來,紛紛向我請教如何教育孩子,好多親朋好友也都前來打聽孩子的情況,用羨慕的目光看我們。
我就說,孩子很優(yōu)秀,才7歲,獲得了好多榮譽,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如英語方面,各種比賽很多都是一二名,還榮獲“甘肅省百名隴原好少年”稱號,很優(yōu)秀,然后講了一些培養(yǎng)之道!等別人走后,樂樂對我說:“媽媽,要低調,不要太張揚!為人低調好!”我想樂樂還小,要謙虛謹慎,畢竟他要走的路還很長,不能太張揚,馬上贊同說,你說得很有道理。
從此以后,每當別人問我:“你家的小天才是怎么學英語的?”“你家的神童是怎么認字的?”“小神童是怎么學西班牙語的?”“他的口語怎么那么好?”面對我這些問題,我總是很謙虛地表明態(tài)度,告訴他們,我的孩子絕不是天才!他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孩子,只是在父母的引導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不讓其他家長產生誤解,認為樂樂就是神童,就是天才,而是要讓他們感覺到教育孩子只要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會成才,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有一次,樂樂在長城給外國人當翻譯,碰到了一個從上海來的旅游團,這些外國人是從歐洲來的,駕駛著越野車,是一個自駕游的大團,有33人,從西安一路開過來的。他們看到這么小的孩子在給外國人當翻譯,和外國人談笑自若,感到非常好奇,就向我了解孩子的情況,并向我熱情地咨詢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很謙虛地說:“我孩子也很一般呀,只不過他的英語好而已。”上海的游客像炸鍋似的馬上說:“這么好的孩子還一般呀!太優(yōu)秀了!”“太棒了!太聰明了!”“神童呀,天才!”我慢慢給他們解釋,孩子真的很一般,只是他愛學習,是他自學的。
等那些上海游客走了之后,樂樂馬上對我說:“媽媽,您這樣說也不對,我怎么是一般呢?既然我很一般,那我的英語為什么比別人說得都好呢!我看了好多書,我比我的同學都優(yōu)秀,如果說我特別好,天底下還有好多比我更好的孩子,只不過是沒有被發(fā)現(xiàn)而已,所以,您不能說我太好,也不能說我一般般,因為我是一位智者。”孩子說完,我認為他分析得很有道理,他的頭腦很清醒,沒有被這些媒體的宣傳沖昏頭腦,他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分析和定位,這真是一個好孩子。聽孩子這么說,我接著說道:“孩子你說得很對,你能準確地給自己定位,找對自己的位置,很好,媽媽有時候都做不到這些,真的很好呀,你說得太對了!”對孩子剛才的話給予肯定后,我又接著問:“孩子,為什么你說自己是智者呢?”樂樂說:“智者,就是充滿智慧的意思,我不是最好的,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比最好的孩子要差點,比普通的孩子要好點,我看了那么多書,所以我是智者!”
孩子有自己的認識,這個時候不是特別需要來自家長的認可,家長要做的只是正確引導,不能讓媒體把孩子捧殺了,也不能讓孩子因為媒體的宣傳而得意忘形,驕傲自滿,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這是很重要的。
其實,我一直擔心,不要讓仲永的事發(fā)生在樂樂的身上。宋朝王安石作品《臨川先生文集》里,有一個“傷仲永”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叫方仲永的神童,天生才華出眾,5歲便可指物作詩,因后天自己不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最終淪落為一個普通人。這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王安石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梢娙说闹R才能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個故事強調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孩子成才的重要性。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20歲就“泯然眾人”,完全是因為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钡览碓倜靼撞贿^了:即使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為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了……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的媽媽,我一定會充分發(fā)揮孩子得天獨厚的先天優(yōu)勢,讓它不斷充實,厚積薄發(fā),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假如我是方仲永的媽媽,我會深知“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當作孩子的座右銘,時刻提醒。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孩子能“更上一層樓”,絕不能讓輿論把孩子捧殺了。
孩子是否會被捧殺,關鍵在于家長怎么去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媒體的宣傳。雖然都能達到“殺”的程度,但被捧者還有不受捧,或雖受捧而不飄飄然昏昏然地選擇,“死不死”還有主觀因素。如果把捧當成動力,還可以再接再厲;如果一捧就“殺”,那這種人即使沒人捧也會自吹自擂,自我膨脹。至于捧者,有的是逢人說事,有的是借捧人以利己。我還是自始至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孩子不能被棒殺,更不能被捧殺。要正確認識自己,有一顆平常心,該做什么做什么,日子要一天一天地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09821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