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聽話耍性子 是否應滿足小寶寶的所有需要-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案例:寶寶雖然才100多天,但已經(jīng)有自己的小思想,喜歡玩什么,不喜歡玩什么,曾經(jīng)和寶爸聊過,以后有寶寶了,會不會慣著養(yǎng),當時兩個人都是意志堅定的說一定不能慣,可現(xiàn)在寶寶才這么丁點大,就已經(jīng)開始有要求耍性子了,不隨他去,就大哭大鬧,爸媽看著他哭的可憐樣隨之就妥協(xié),就像今天,寶寶對姥爺載的蒜苗感興趣了,見到就樂,離開就哭,而且還得上手抓一顆才行,不讓他抓吧,他鬧,讓他抓吧,綠油油的小苗全部在他手下玩完了,這么小道理又聽不進去,隨之任之吧又怕慣出一身毛病大了不好改,而且各路育兒專家還有條理論,就是嬰幼兒時期如果哭啊鬧的不管他,會給寶寶造成不安全不自信的感覺,要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增強他的自信心,可一味的滿足他的要求,會不會形成習慣呢,以后一旦有要求不滿足了就會給寶寶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其實這些要求在他們的眼里都是想玩的游戲,能不能放縱他們,想要什么,想玩什么,統(tǒng)統(tǒng)滿足?還是要三思,特別是這么小的寶寶,這個問題不能輕視。

  桐媽解析:

  案例中寶寶媽提出的問題,的確會讓很多家長感到困惑。經(jīng)驗的育兒常識常常告訴我們,孩子不能太嬌慣,否則會養(yǎng)成自私任性的“壞毛病”,但也有理論主張盡量少忽略孩子的需求,否則不利于孩子建立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在這些看似矛盾的提法面前,家長應該何去何從呢?對此我的認識是:

  是否應盡量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這個問題要分年齡段來看。對于那些可以明白行為界限的孩子來說,應該堅持一定的原則,該滿足就滿足,不該滿足就不要妥協(xié),哪怕孩子因為主張得不到滿足而哭鬧。正如美國幼兒園給家長的忠告中提醒的“別溺愛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哭鬧不休其實只是在試探你。”

  然而,對于一歲特別是半歲以內的孩子來說,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卻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在建立跟媽媽(或其他固定教養(yǎng)者)的依戀關系,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發(fā)展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而這種依戀關系能否順利建立,往往取決于孩子對媽媽的感受。由于思維模式的局限性,這個時期的他們對媽媽的感覺往往是“非好即壞”的,“好媽媽”就是滿足他們需求的媽媽,“壞媽媽”就是不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媽媽。他們有意與之建立親密關系的,當然是他們眼中的“好媽媽”。所以,在建立積極親子關系的意義上,媽媽應該考慮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但這樣就會產生一個問題:當孩子的需求或主張具有一定破壞性、安全隱患或者對他人生活造成妨礙的時候,是否也應該滿足他們?如果連這樣的要求都要滿足的話,那豈不是太縱容了孩子?這樣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卻也是可以變通的,對此我的建議是:當孩子的需求或主張具有上述負性影響的時候,媽媽不妨通過鑒別孩子當下要求背后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提供合適的替代物,借以給孩子“變相”的滿足。

  比如,案例中這位寶寶用手去抓蒜苗的行為,其實是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用手探索世界的內心需要驅使的,蒜苗對他來說是很新奇的東西,便禁不住用手拿過來“研究”了,并不是說孩子本身要搞破壞,所以這個時候直接拒絕孩子去碰蒜苗,不僅會讓他的探索需求受到阻礙,還可能讓他感覺不到媽媽的“好”,這個時候媽媽就應該思考變通的辦法了,不妨通過嘗試提供其他能滿足孩子探索需求的東西轉移孩子注意力來解決問題。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喜歡到處抓握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隨意注意占優(yōu)勢,注意力極易被其他新奇的事物轉移,媽媽就不妨利用這個特點,在孩子玩蒜苗等不適合他們玩的東西時,拿其它新奇或著他喜歡的東西來逗引他,一般來說就很容易把他吸引到其他活動上去了。實在沒法用其他物體吸引,就在他抓到一點蒜苗后再把她抱開,同時再提供其他有吸引力的東西,轉移成功的概率也會很大的。這樣雖然會損失一點蒜苗,但由此保護了孩子的探索欲,也是值得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0381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