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愛是不容置疑的,但有時,我們傾吐愛意,卻并不一定是正確的方式。以下22句話,很多媽媽常常脫口而出,卻并沒有意識到這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困擾和傷害。
保護孩子的好奇與敏感
假如有天寶寶問你:“媽媽,為什么樹葉都掉下來了呀?”
你不一定要回答:“這是生物的特征——生物的應(yīng)激性、能生長、繁殖、由新陳代謝的特征決定的……”你可以回答:“因為樹木在春天會萌發(fā)新的樹葉芽,大樹葉長大了就離開樹媽媽……”
也可以回答:“你看樹葉像不像北風和冬天的名片呀,樹葉落下了,冬天就快要到來了哦……”
甚至可以回答:“媽媽也好想知道為什么呀,咱們一起去查一查書好不好?”
但是千萬不要回答:“別管了,那和你沒有什么關(guān)系,做好你的作業(yè)就行了!”
還有這樣的回答也很蹩腳:“我不知道!”“我很忙,有空再說。”“你這孩子太麻煩了!真不讓人省心!”假如你的回答是“不知道!”孩子覺得這是個有力的回答,明白這樣回答就不會再被追究下去了,當她被問到什么問題的時候,也會不加考慮地回答“不知道”!
小結(jié)
媽媽必須鼓勵孩子探索的心理,面對孩子的問題,回答不一定要專業(yè)科學,但可以如詩如畫,最好是用一種讓孩子自己也要思考的回答方式來答。
維持孩子的自律感不要說:“哎呀你把這個掰壞了,爸爸媽媽要賠錢的!你沒有錢賠,就要把你關(guān)起來!”
不能做的事情,是因為它不對。
小心不把玩具和器具弄壞,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家具、不造成浪費,而不是因為害怕有人看見要賠償。
也許可以這樣說:“看,寶寶知道這個不是玩具,從這個方向去掰它很容易斷,如果弄斷了,不僅難看,而且很容易把寶寶的手弄傷。”
“別采花,否則會把警察給招來的!”這么說等于告訴他,警察不在公園的時候,就可以摘花。
或者可以這樣說:“你看,如果把花摘了,它就不好看,不完整了,寶寶懂得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完整的,什么是完美的,對嗎?咱們留著不摘,好不好?”
不要說:“聽話!別把柜子弄亂,你怎么就不聽話呢?不聽我話我不理你了!弄得亂七八糟,你爸爸回來修理你!”
也許可以給孩子一個自己的柜子,放自己的玩具,告訴孩子玩過后要整理好,別人的柜子未經(jīng)允許不能動。也不要說:“要是讓人看見/抓住了,多丟人哪!”
不該做的事情不是因為“怕丟人”而是因為事情本身不正確。
小結(jié)
用“人治”的手段去懲罰,會讓孩子從小到大都認為,不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留給成年人去做好了。
道德感的本質(zhì)根源在于兒童天生的秩序感,但如果成年人把兒童對標準的認知變成跟隨成年人的期待,孩子的個人意志得不到尊重,紀律和秩序感都是別人(爸爸、老師、班長、領(lǐng)導、警察等)強加給他們的,而不是自覺自發(fā)建立起來的,紀律就變成是在有人管束的情況下不得不遵守,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領(lǐng)會和順從的規(guī)則。那樣培養(yǎng)出來的公民會不會在有權(quán)威人士監(jiān)督管理的情況下就能遵守紀律、自覺排隊、遵守交通規(guī)則;而沒人看見的時候,就違法亂紀、爭道爭先、亂闖紅燈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06846.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