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避免少年兒童斧剁生母的悲劇再發(fā)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進入21世紀后,發(fā)生的南京一中學生用斧頭砍死自己親生母親這件事,曾經引起一場不小的“地震”: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為何打破5000年華夏文明尊老敬老的過去,現(xiàn)今有人開始如此殘忍行事呢?一時間,什么中國內地學校德育“缺位”、中國內地青少年心理畸形之類的譴責一哄而上。當然,誰也無法說當事者不殘忍,但問題還遠不這么簡單。不知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反思:母親頻頻給孩子加碼,壓力長時間超出孩子的承受力,這種沒有商量、沒有止境的單邊行動算不算殘忍?是不是正是因為母親的“殘忍”,才導致了孩子的殘忍?家長在逼著孩子走向沒有喘息之機的絕路,也同時將自己推向了絕壁懸崖,危險時刻都會發(fā)生!

一、錯不自知的中國家長和他們倒霉透頂的孩子

那一斧頭的落下使一位母親倒地之后,人們很快就淡忘她了,“逼”孩子加班加點之風,近來愈演愈烈。前不久又見這樣一則報道——4200名小學生參加的以《給我一點時間》為題的作文比賽,竟有3000名學生不約而同將媽媽刻畫成了“變色龍”、“母老虎”、“河東吼獅”,在孩子心目中,媽媽像妖魔鬼怪一樣逼著他們在趕場培優(yōu)、參加奧賽、練琴學畫,做著永遠做不完的練習題。誰會想到,一次作文競賽觸發(fā)了小學生長期憋在心底的積郁,使之變成了學生強烈要求自由的集體維權行動。在學生筆下,母子親情不見了,媽媽慈善溫柔的一面隱退了,只剩下一張張猙獰恐怖的面孔。這難道還不算到了警戒線的危險邊緣?

家長多是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來管教孩子的。而這種愛,到了孩子那里都成了“恨”。這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失敗,更是他們的悲哀。家長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不能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孩子有個人的喜好、個人的夢想、個人的選擇,即個人的生存空間。這個空間在師生與母子兩大交集之外,只屬于孩子自己!有了這個空間,才能取保生命個體的獨一無二及其精彩紛呈。這點空間在美國、德國等一些西方國家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目前卻在中國還無明確的法律界定。按理它不容許侵占,任何形式的侵占都是侵權行為;侵占的越多,對孩子的傷害越大,越容易讓孩子反感甚至激怒他們。孩子的獨立空間越小,孩子就會越焦慮不安、越了無情趣,勢必會造成母子關系趨于緊張僵化。

孩子的耐力是非常有限的。他們渴望生活內容豐富多彩,渴望生活形式新鮮迷離,以不斷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單一的生活、過重的負擔,他們是極為反感的。南京的一位小學生21世紀初,給報社寫信,說自己在小學六年中從來沒有好好玩過;假期作業(yè)更多,每天晚上都要寫到22點以后直至次日凌晨。小小年紀感到讀書太恐怖了,他希望自己變成瞎子,變成聾子,使自己脫離中國目前對孩子制造的無邊苦海。

二、有利親子關系和孩子成材的好做法

日本政府的做法很值得借鑒,他們要求每個中小學生必須上“修學旅行”課。每年的5—6月或10—11月份,大批日本學生會去遠足游山玩水。他們在休閑的游玩中,學到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他們的家長,則沒有一個會像中國的家長那樣,擔心遠足旅游會耽誤自己孩子的文化課學習。

這樣的事例在中國并非一點沒有。你到互聯(lián)網上去搜一個人名“馬宇歌”,那是網上僅屬于她的名字,目前還沒看到有第二個人也叫“馬宇歌”;在那些引人入勝,生動有趣的關于馬宇歌的故事報道中,你會發(fā)現(xiàn)北京馬宇歌的家長也很明智。經過父母的長期刻意培養(yǎng),馬宇歌10歲還在上小學時,便在自己家長的贊同支持下,從北京出發(fā)獨闖江南了。那一次連續(xù)游歷大江南北28天以后她“得勝回朝”。在火車沒有修進藏區(qū)之際恰逢馬宇歌11歲,那年她又只身去重慶,歷成都,到拉薩,會見了好多藏族朋友,游遍了大昭寺、布達拉宮……不僅沒有走失、沒有影響自己學習,反而在她接下幾年只身遍歷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大中華以后,于2005年17歲那年,馬宇歌通過全國高考邁進了北京的清華大學,成了一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攻讀文理科雙學士學位的本科在校生兼該校馬拉松運動健將,清華大學電視臺女主持人、記者和主管清華大學電視臺工作的學生負責人。你能說這個是偶然的嗎?

有什么樣的影響就會結什么果!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會產生什么樣的人!

三、明智的家長要琢磨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成人過多的活在世俗里,孩子更多活在夢幻中。孩子們無法接納中國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功利與污穢,他們需要創(chuàng)造一種與中國現(xiàn)實惡俗相抗衡的全新境界,以滿足心靈滋補的需要,消除心理落差,并以此保護自己完成由兒童少年到中青年的生命之旅。沒有能力改變現(xiàn)實,自由自在的幻想是他們修復惡俗世界的主要途徑。孩子特有的好奇心也注定了他們必須要有一個幻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孩子想象的根須不斷發(fā)達,因此,呵護孩子的幻想與想象力,是有利于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如果成人完全按照成人的規(guī)則、惡俗的邏輯來要求孩子,就等于剝奪了孩子幻想的權利,剝奪了孩子徜徉于精神文明世界的權利,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等于觸動了孩子生存的底線,自然要遭到他們最強烈的反對反抗。

當代教育家李西貴如是說:“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辈还苁裁唇逃,如果讓多數孩子一直感覺到壓抑和痛苦,教育便失去了任何意義,留下的只有遺憾!敖逃皇且环N技術,而是心靈的交流,是愛的結果。孩子第一需要的是親情,第二需要的才是我們的教育!

誠然,人一生不能沒有追求,但追求什么、怎么追求應因人而異。在對待孩子升學的問題上,不少家長只盯著名牌學府,至于孩子喜歡什么、學習的品質與潛能等主觀因素如何,則很少考慮。在這種家長眼里,進了名牌學府,就預示著榮華富貴一應俱全了,人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出人頭地、要成為人上人,于是拼命逼著孩子沒完沒了的學這、學那。這種濃郁的功利意識,正是現(xiàn)代人的頑疾,將人的原本良好屬性全扼殺了,使人活得毫無樂趣可言。孩子在未進入社會之前,就被這樣弄得精疲力竭,一塌糊涂。諾大一個中國,到2008年現(xiàn)在的大學毛入學率不到20%。這一現(xiàn)狀注定了80%以上的青少年,不可能通過讀大學的渠道成為“人上人”。即使在高度發(fā)達的美國,至少也有35%的大學生從事著不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所幸的是,美國的這些青少年都心理平衡自得其樂,別人沒有因此歧視他們。在孩子求學與擇業(yè)問題上,家長一定要調整好心態(tài),從孩子實際出發(fā),尊重孩子的意愿,給他們自由發(fā)展的空間,千萬別再拿孩子當賭具殘忍地逼他們,要爭取還他們一個完整的童年少年美好心靈發(fā)展的空間。

人一輩子不在于干什么,而在于能否將喜歡干或必須干的的事情干好。這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主要標志。倘如此,既是孩子的幸福,也是家長的幸福,更是中華民族之大幸。倘如此,母子間的和諧之境、親子間的正常關系才有望達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1102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