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職責,把女兒還給母親
這個家庭在孩子教養(yǎng)上的運作出現(xiàn)了偏差:外婆和女兒兩代母親職責模糊:外婆替代女兒包攬了外孫女莉莉的生活和學習,導致莉莉媽媽實際上的“出局”,繼而引發(fā)莉莉媽媽和自己的母親疏離,母女間彼此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溝通。雖然母女倆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但家庭的氛圍是沉悶、壓抑的。
所以,我工作的重點是幫助外婆澄清代際界線。外婆要認識到女兒是獨立的成年人,對于她的女兒莉莉,她具有法律賦予的權(quán)利和義務。而外婆作為祖輩,可以幫襯,不可越俎代庖。
其次,我還幫助莉莉媽媽認識到自己處理情緒方法的幼稚。小時候,當她生氣的時候,就常常悶在自己心里,到時候大發(fā)一場脾氣。雖然,現(xiàn)在已為人母為人妻,但處理情緒的模式仍然停留在兒童期,不能有效處理跟母親的關系。
促成問題解決的焦點是,幫助母女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在我的幫助下,莉莉媽媽給母親寫了一封長信,清晰地表述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表達自己對履行母親職責的渴望;母親也給女兒回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對莉莉的感情。母女彼此增進了溝通,多年的隔閡也化解了。
此后,外婆慢慢學會放棄對莉莉的包攬,莉莉媽媽為了幫助母親適應退休生活的空虛,安排她參加了一個“銀發(fā)旅游團”去南方旅游,同時,還在老年大學給母親報了名。
為了更好地承擔起教育女兒的責任,也為了讓母親放心,莉莉媽媽買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書自學。
追蹤調(diào)查顯示,莉莉的媽媽再沒有亂發(fā)脾氣,莉莉也再沒有提到“死”和“跳陽臺”的詞兒。
讓梨之難
世事變遷,許多曾經(jīng)被認為是經(jīng)典的東西,現(xiàn)在往往遭到了顛覆,比如被認為兒童教育的經(jīng)典案例《孔融讓梨》。
國人善于塑造典型人物,為此常常自覺不自覺地充當編輯家!犊兹谧尷妗返墓适拢蠖鄶(shù)人知道的版本是這樣的:有一天,孔融一家老小集中吃梨,孔融被授予優(yōu)先選擇權(quán)。他出人意料不挑大的,只拿最小的。他爸爸看見了,暗自高興,兒子才四歲就這樣懂事。他問孔融:“這么多的梨,你為什么不選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答曰:“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故事講到這里,孔融的道德品質(zhì)就被凸現(xiàn)出來,我們的教育家一剪刀下去,“咔嚓”了后面他們認為畫蛇添足的部分?兹谄鋵嵱形鍌哥哥,一個弟弟。所以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答曰:“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真是一個好孩子。”
如果這樣一個尾巴被廣而告之,孔融的形象無疑大打了折扣,按邏輯上講這樣前后矛盾的回答無異于狡辯。從效果來看,孔融這樣回答父親,突出了自己,豈非陷五個哥哥于不義?
孔融讓梨最受爭議之處是它不符合四歲兒童的天性,孩子如果接受這樣的道德教育,將來固然會成為人才,但多半會成為曹操式的人才——奸雄,這顯然不是故事傳播者的本意。
針對傳統(tǒng)的《孔融讓梨》,有高人虛擬了一個美國式的哲理故事。說一個美國孩子,因為接受了類似“孔融讓梨”的道德教育,結(jié)果長大后成為了大騙子,最后進了監(jiān)獄。而另一個家庭,開明的父母讓孩子們通過各種競賽,優(yōu)勝者吃大梨,最后孩子們個個成為了社會精英。
這樣一個故事聽起來很符合現(xiàn)代人的思想理念,被廣為轉(zhuǎn)載,可是同樣經(jīng)不起推敲。孩子之間如果相差幾歲,彼此智力、體力發(fā)展水平差距甚大。通過競賽,小弟弟怎么可能有機會贏大哥哥?這樣的競賽等于宣布大哥哥每次吃大梨,久而久之,小弟弟就會徹底失去信心。
《孔融讓梨》難就難在大人們非要使“梨”有很明顯的大小區(qū)別,非要提醒孩子們注意這種區(qū)別,然后做出選擇。孩子是天真的,復雜的是我們這些成年人,我們過早地把成人世界的斗爭引入了孩子之中。
孔融讓梨中,最值得批評的是刻意考驗孩子們的孔父,為什么不能給孩子們天真的權(quán)力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1112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