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是幸運的,她沒有被包辦型溺愛摧毀。袁榮親說,這是因為她一直學習很好,所以在父母的高溺愛和高要求之間一直保持著平衡,但很多孩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他們最終成了包辦型溺愛的犧牲品。美國心理學家*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記:教育好孩子的101種方法》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專家。
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系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從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了?
夫人點了點頭。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打碎了一只碗,從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稱是。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你嫌他笨手笨腳了,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yè)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系和權力,為他謀得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么知道的?
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夫人問,以后我該怎么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y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后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追星:幻想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
本文一開始提到的追星的林娟,很可能就是包辦型溺愛的犧牲品。她可能在學校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自己不能解決,而父母也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幫她解決。于是,她就躲在幻想和白日夢中,以逃避探索世界的樂趣、責任與挫折。
0~2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2~4歲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們的自主能力。但可惜的是,許多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他們習慣了0~2歲時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的習慣,現(xiàn)在也為孩子包辦一切。譬如,孩子要去拿一個10米外的玩具,他們不忍看著孩子蹣跚、緩慢而笨拙地行走,于是自己大步流星走過去,把玩具拿來遞給孩子。看起來,他們做了件愛孩子的好事,但實際上,他們剝奪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
將溺愛稱為是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
“這是那些過分庇護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親手挖掘的。掉進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從而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2~4歲期間,對孩子來講,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們仿佛都可以輕松滿足。但是,對于16歲的女孩,她的需要,父母就很難再滿足了。父母不能替她學習,不能替她處理班級的人際關系,也不能替她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這個時候,受慣溺愛的女孩就會驚恐地發(fā)現(xiàn),原來有太多的問題她不能處理。于是,她陷入無法面對的自卑。這個時候,她可能就會幻想一個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期望他能溺愛自己,并化解她現(xiàn)在的所有生活難題,就像原來的父母在2~4歲時幫她化解一切難題一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1569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