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需要家長來規(guī)范其言行,需要給他們建立各種規(guī)則。孩子都是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被各種規(guī)矩束縛的他們就像是突然被套上韁繩的野馬,各種滋味不好受。于是他們便以耍賴、憤怒、反抗等招數(shù)應“敵”,那么此時家長該如何面對呢?實際,家長在拒絕孩子時,經(jīng)常會犯一些錯誤!與其說“錯誤”,倒不如說“不當”更為準確一些,因為有比這“不當”更恰到好處的拒絕方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接受規(guī)則,進而使他們早日養(yǎng)成自律行為。下面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家長在拒絕孩子時經(jīng)常有的不當行為。
一、情感勒索
“你再怎么怎么樣,爸爸or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就不要你了”。這句話是很多家長的口頭禪,然而對于三四歲以內(nèi)的小孩子來說,這堪比恐怖分子在要挾人質(zhì)。因為對這么小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整個世界,是自己生存的依靠,是他們的全部。假如爸爸媽媽不喜歡甚至不要自己了,對他們而言猶如世界末日來臨,那會給他們造成怎樣的心理恐懼!因而,家長這樣說相當于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進行勒索。但是,對于大一些的孩子來說,這句話又顯得非常幼稚,第一次的時候可能還管用,但多用幾次,他們就知道其實家長不過是在虛張聲勢罷了。孩子很清楚你在說謊,你豈不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反面榜樣嗎?即便屢試不爽,孩子乖乖聽話,但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并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是錯的,而是因為那樣做就要被拋棄。被控制在恐懼中的孩子,如何還會記得規(guī)則的本來面目啊,更不要提什么自律了!父母在跟前威脅時,我就不做,當他們不在跟前時,還是照做不誤。難不成家長能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前面監(jiān)控嗎?
二、居高臨下
很多家長都喜歡當領(lǐng)導的感覺,經(jīng)常對孩子吆五喝六,甚至把在外面受的氣全都撒在孩子身上,如此一來家長的心理垃圾也就轉(zhuǎn)移給了孩子。雖然家長得到了滿足,孩子卻倒霉了。有的孩子性格倔強,那么雙方勢必會劍拔弩張,導致惡化了親子關(guān)系。長此以來,孩子感受不到家長的溫暖,心也就漸漸離你遠去,再也不回頭了。真到那時,可就悔不當初了!有的孩子個性溫和,雖然他們表面順從,但心理受傷是免不了的,他們還會變得謹小慎微,習慣看人臉色行事,從而迷失了自我。導致一部分孩子一旦脫離了家長的控制,就不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只會等著別人下命令,淪為可憐應聲蟲;另一部分孩子則好像脫韁野馬,行為無法控制。例如小甜甜。當然不能排除少數(shù)天生內(nèi)心強大的孩子,比如朗朗。當年朗朗爸爸逼迫他學琴,放狠話說不彈琴就去死。當然朗朗沒有去死,反而成為了年輕的鋼琴家。只不過可惜的是這幾十億人口,就一個朗朗而已。
三、標準不一
許多家長所定的規(guī)則總是飄忽不定,今天允許,明天又不允許,完全由其心情而定,或者由孩子得反抗程度而定。倘若家長心情好就允許,心情不好就不允許,其實這樣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孩子時刻觀察家長的臉色,揣度家長的心思,哪里還有什么精力用來發(fā)展自己?倘若由孩子反抗程度而定,那就相當于變相的鼓勵孩子變成“滾地雷”。撒潑打滾就可以成為對付家長的妙招,于是家長就受到了孩子的控制,什么規(guī)則也就放一邊了。實際上,要合情合理地、恰到好處的拒絕孩子真的不是什么難事。只要家長么能放下身段,蹲下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以愛心,耐心與決心來執(zhí)行規(guī)則,我們就能培養(yǎng)出一個獨立性強、自律性強、堅韌不拔的好孩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1823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