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常聽道有的小孩子抱怨自己的媽媽提前進入更年期了,經(jīng)常在自己的耳邊嘮叨個沒完沒了的,打心眼里去拒絕父母,其實這種現(xiàn)象是每個小孩子都會有的,只是有的父母會嘮叨而有的父母則不行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時孩子的心里,探索孩子的心理世界吧!
面對現(xiàn)實,我們有理由相信:至少學齡前的小朋友喜歡媽媽“嘮叨”,迷戀媽媽“嘮叨”,更需要媽媽“嘮叨”。這大概就是我們人生中唯一一個喜歡被“嘮叨”的階段吧。
我們家的汐汐從生下來就和我朝夕相處,1歲以前,她當然是個“小啞巴”,對著她我是不是就成了“大啞巴”了?恰恰相反,不能因為孩子聽不懂或者說不出就不去和她說話,而是要不斷地給她語言的刺激和誘導。所以,從那時起,我就變成了一個神經(jīng)兮兮、嘮嘮叨叨的媽媽了。
“哎呀!汐汐尿啦!換個尿布吧!來,先把臭臭尿布脫下來,‘嗖’——丟進垃圾桶啦!然后來擦干凈屁屁,擦香香粉粉,然后……哎呀!小屁屁不臭啦,真香啊……”有時候我會一邊做一邊繪聲繪色地給自己的動作配音。
“汐汐!今天媽媽好不開心,爸爸不喜歡媽媽燒的湯,誰知道他不喜歡胡椒粉味道呢?不講道理的壞爸爸,你來評評理嘛……”情緒有起伏的時候我也向汐汐傾訴。
汐汐1歲以后開始張口說話了,這種有意無意的“嘮叨”漸漸得到了她的熱情反饋。我“嘮叨”的境界也就更高了,我發(fā)現(xiàn)彼此“嘮叨”不僅可以交流情感,還可以鍛煉孩子語言能力和邏輯能力的發(fā)展。
《喜羊羊與灰太狼》熱播的時候,我和汐汐展開了“唇槍舌戰(zhàn)”——
“我是美羊羊!我比較漂亮!”我假裝自戀地說。
“我是美羊羊!你看我穿的都是粉色衣服!毕欣碛袚(jù)。
“我也有粉色衣服!”
“你看你看,我還有蝴蝶結!”汐汐指著自己領口的蝴蝶結。
“我也可以有蝴蝶結!”
“……”汐汐很急很氣,有點要惱羞成怒,但是幾秒鐘以后她突然冷靜地問我:“那你說我愛哭嗎?”
“愛哭呀!你就是愛哭的臭小孩!”我笑著回答。
汐汐馬上得意地說:“那我就是美羊羊啊,美羊羊就是一直哭!”
除了語言表達能力上,汐汐雖然有時還不能很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她卻能很好地理解大人的話,甚至能體諒大人的心情。
記得汐汐3歲那年的冬天,我?guī)綎|北鄉(xiāng)下外公的墳前掃墓。寒冬臘月,祖墳又在山林深處,所以只能把體弱的汐汐寄放在山腳下的陌生人家。我已經(jīng)做好了汐汐會大鬧不休的準備,但是還是像平常一樣嘗試著跟她“嘮叨”:“汐汐你記得外公嗎?汐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外公就沒有啦,但是他好喜歡汐汐。‖F(xiàn)在媽媽要去山里面看他,外面很冷很冷,汐汐不能去呀,怎么辦?那媽媽就幫汐汐跟外公問好吧!汐汐不哭的話,媽媽就跟外公說汐汐很乖很乖好嗎?”我真的沒有想到,汐汐竟然讀懂了我的話和我臉上認真而略帶傷感的表情,她大眼睛里含著眼淚卻沒掉下來,乖乖地和我說了“再見”,就被老鄉(xiāng)抱走了。
在父親的墳前,我一再地想起汐汐眼淚汪汪但卻體貼可人的神情。我這才領悟到,原來單方面的嘮叨可以變成雙方面的溝通,當孩子在交流中學會了用同樣的愛和理解去回應你,你會覺得自己的世界是被溫暖環(huán)繞的。
早期教育3歲是孩子語言的爆發(fā)期,當經(jīng)歷了2歲以前的無意識運用語言的狀態(tài),3歲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開始向有意識狀態(tài)發(fā)展,而且已經(jīng)建立起了他在生活的環(huán)境和所處的階段的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語言表達機制。美國心理學教授鮑勃·麥克默里認為,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往往是在父母不經(jīng)意間的日積月累中產(chǎn)生,孩子在3~6歲期間是語言在自覺、主動學習中積累和鞏固的,這個時期,家長應該多與孩子溝通,這樣不僅能引導孩子自覺運用語言能力還能同時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孩子語言、智力、情商的共同發(fā)展。
總結:現(xiàn)代我國的孩子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獨力,缺乏實踐的能力,如果父母能夠做好與孩子正確適當?shù)慕涣?對于孩子將來的成長也是很有力的財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3422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