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學習分享,并以自己的孩子能同別的孩子一同分享而感到自豪和高興。然而,當這么一種值得人們誦贊的品質成為一種毫無理性的慷慨贈與,或者說,成為一種沒有原則的退讓,我不知道,究竟在那幼小的心靈里面想的是什么?
每逢有小朋友來家里,娃娃都會傾其所有的玩具、小書、用具拿出來給小朋友玩。這倒沒什么,好客嘛。我們慶幸娃娃沒那么小氣?墒,很快問題出來了。當小朋友見到喜歡的玩具想永久地占為己有時,娃娃通常就自作主張地送給人家,哪怕那個玩具是自己喜歡的。初時,我們并沒有異議,甚至覺得娃娃很給父母增光,聽著別人的贊揚,我們心里都很舒坦。然而在她接二連三地派送,而且送的都是新買來不久的玩具,我開始有點不愿意啦。要知道,那玩具也屬于弟弟的份呀。我就不明白為什么她從來就不曾想到過弟弟。我開始試著告訴她,事實上根本沒必要每次都送給小朋友禮物;如果你送完了自己的玩具,下次人家來你拿什么來招待小朋友呢?再說了,對于自己喜歡的玩具,不想給的時候就大方說NO。
可娃娃不是想得那么通,她說:可是人家小朋友喜歡嘛,她要要嘛。或者她會表示害怕小朋友不高興。
我知道我們平時教育她分享的思想在這里出現了問題,她不明白為什么不可以這樣跟小朋友分享玩具。那天我們費了很大勁,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跟她解釋分享和給予的關系,告訴她分享并不代表給予。她似乎接受了我們的意見,并跟我們達成一個協議,就是送東西之前要跟媽媽打招呼。然而,事情遠非這樣簡單。
說下面的事情之前,我先簡單說說我們的情況。我家并不是富裕家庭,我們倆都在讀書,拿到手里的錢僅夠支付我們的日常開銷而已。對于孩子,我們和諸位父母一樣,希望能夠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在給他們買玩具和書籍方面,應該說我們毫不吝嗇,我們希望除了父母的愛,還有一些真真實實的豐富要給予他們,而我們是在盡我們所有的能力來滿足他們象海綿一樣心靈。周圍有些父母說我們慣孩子,嫌我們買給孩子的玩具太多,說那是浪費,而他們的女兒卻每每從娃娃這里得到贈與。
前一陣,適逢附近的商場書籍打折,我們買了一些適合娃娃這個年齡(4歲)用的照圖粘貼畫的書,厚厚的兩大本,這兩本書詣在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手工操作和辨色能力,其中一本書是粘貼完畢后,沿虛線剪下來,就成了一個臉譜。娃娃做了很少一部份,且完成的很不好。我滿心期待她能常練習,以便掌握技巧,但沒有給她任何壓力。然而,娃娃并沒有象父母希望的那樣常練習,而是在一個7歲的小姐姐來家里玩的時候,翻出久未動過的兩本書給了小姐姐。那個小女孩用了整個下午就代娃娃完成了整兩本書。這次我真的很生氣,我不知道自己的女兒居然連學習的事情都要與人分享,這孩子也走得太遠了!我真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會說NO。雖說,反思之后,覺得那或許是遺傳的緣故,可是,真“難得”我的孩子居然這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把慷慨發(fā)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而且無怨無悔!氣得我簡直無話可說!也許有那么一天她會將家底都讓了出去!(氣話)
現在,我很疑惑女兒長大后是不是也會將得到的機會拱手讓人,是不是也會一味謙讓,為他人著想得過多?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奉獻精神嗎?這個世界允許這樣的善良存在嗎?恐怕,到頭來被人稱作無知無能罷。
悄悄 的回復: (寫于7/16/2002 4:53:44 PM)
孩子和成人的想法有點不同。在孩子送“禮”的時候,他們的想法首先是自己喜歡,才肯拿出來送給別人。
今年3月份的一次聚會,恰巧東東的生日。我因為忙,到了前一天晚上才想起來沒有買禮物。來不及了,只好問虎娃,明天是東東弟弟生日,我們送他什么禮物呢?虎娃答“車!”。我一想不錯,東東和虎娃一樣是小車迷。對虎娃說“來不及買了!”虎娃回答“我有!”說罷跑到游戲室。一會兒舉出了他那輛掉了一個門、車前蓋和一個后轱轆的“法拉利”模型車。這是他最喜歡的車,從小陪到大的第一部車,幾乎成了他安慰物的車,目前仍然是他車庫里No.1 的車。送這種車做生日禮物當然不行,但我感動的是他居然拿出的是自己最喜歡、最愛玩因而也就磨損最嚴重的愛車。
由此想起來多數小寶寶都曾經把嘴巴里嚼了一半的東西吐出來往媽媽或其他他喜歡的人嘴里塞。這其實是他最初的分享意識。這個時候,他完全是從自我來出發(fā)的,自己是中心。在這個階段孩子對事物的感情都是從“我”出發(fā)的!拔摇毕矚g,所以我給我喜歡的人。(轉下文)
分享分享的誤區(qū)(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3429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