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時開始
孩子的到來,會使一個家庭變得雜亂無章,孩子也會成為家庭愛護和關注的中心,這是無可厚非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時常舉棋不定,一些舊的規(guī)矩已不適用,要求孩子絕對聽話和順從的教育方式已行不通了,而社會又沒有提出更好的辦法,那么,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世上沒有一個能適用于每個孩子和每種情況的良方。對孩子的教育必須考慮到孩子的特點、天資、能力和當時的生長情況。
在頭幾個月,家長對孩子的體貼和愛護,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長。對孩子漠不關心和采取過于嚴厲的態(tài)度,會對孩子的發(fā)育產生消極影響。
對嬰兒進行“教育”是沒有意義的。嬰兒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還無法將自己同父母區(qū)分開來。家長想通過某種行為方式,讓孩子“聽話”,這與教育無關,充其量只是一種訓練。也許家長達到了使孩子順從的目的,其代價卻使孩子感到恐懼、不安、冷漠和失去了自信。
孩子的智力達到一定的水平,具有思考和學習能力時,教育才有意義,才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行為規(guī)范方面的教育。教育孩子時,應著眼于未來,關鍵是使孩子具備適應未來的精神力量。
家長的示范作用
教育孩子,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家長做出榜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不僅可以模仿家長的行為舉止,而且可以清楚地覺察到家長真實的內心世界。
夫妻之間的不和會使孩子感到不安。孩子看到父母的行動協(xié)調一致時,孩子就知道如何去做。如果父母之間發(fā)生矛盾,孩子便不知所措,有時還產生恐懼和不安。
如果孩子過早地受到其他人(祖母、托兒所阿姨、保姆)的影響時,很可能違背了家長的教育初衷。孩子會很快接受一些相反的觀點,有時吸收別人的一些長處,有時也會受到一些消極影響。如果孩子同父母關系良好,孩子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行為方式。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具有獨立性格,同家長的依附關系也會變得越來越淡薄,即使這樣,家長的影響也會繼續(xù)起作用。
表揚和贊賞
表揚和贊賞是孩子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孩子的最有效的方式。較小的孩子沒有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更需要家長的表揚作為行動準則。如果家長想要孩子按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須對孩子積極的一面予以肯定,以此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繼續(xù)朝好的方面發(fā)展。但表揚也不能太多,也不能隨意對孩子表揚,否則會適得其反,使孩子對自己估計過高,產生驕橫心理。
在對孩子進行表揚時,應實事求是,不應言過其實。對孩子進行表揚時,還應注意對事不對人,針對孩子所做過的事情,應該說“你做的真好”。不應籠統(tǒng)地說:“你真可愛,真是個乖孩子。”孩子在做成一件事情之后,總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但并不需要家長過于熱情的話語。
一般情況下,僅對孩子口頭表揚就夠了,但如果孩子做出了特別大的成績,可給孩子特別的獎勵,例如,可送孩子一件禮物,滿足孩子某個要求。不應該將獎勵情況預先告訴孩子,以“收買”孩子取得成績的積極性。孩子本來是出于自己的愿望來完成某件事情或克服某種困難的,但如果預先給孩子以許諾,孩子就會過多地依賴外部的刺激,而不愿主動地去做某件事情了。
譴責和批評
家長心平氣和的對孩子不當行為進行批評,而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譬如說:“我根本不喜歡你這種壞孩子。”批評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以后會盡力做好,因為孩子也愿意使家長滿意,同家長和諧地生活。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只看到孩子的過失,而沒有看到孩子的美好愿望。他們動輒責罵孩子,很少或根本不對孩子進行表揚。那些經常受到指責的孩子,必然會得到這樣的印象,即他們無法使家長滿意,甚至認為家長根本就不喜歡他。為了忍受家長經常一連串的責罵,孩子對家長的話會變得無動于衷,但內心卻十分不安和沮喪。孩子會感到十分痛苦,甚至對家長產生憤恨情緒。批評對教育孩子來說算不上好的教育方法,應慎用。
教育的一貫性
教育孩子,除表揚和贊賞外,家長態(tài)度的一貫性也很重要。所謂一貫性并不是嚴厲,也不是一經做出的決定,不管情況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也要堅持。一貫性是指給孩子提出更遠的,但是明確的目標,訂出共同生活的規(guī)則,讓孩子遵守。在制訂這些目標和規(guī)則時,必須考慮到孩子的實際能力。孩子須能夠懂得這些要求的意義以及在不遵守時可能帶來的后果。
一貫性最重要的是,家長對孩子的每次越軌行為都應有所反應,不能因情緒好或沒時間而不過問。要制止孩子動摸昂貴的立體聲音響,剛開始時是比較困難的,但如果家長一再這樣做,孩子就會慢慢知道這東西不該動了。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讓孩子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拿著玩或摸著玩的。無約束的自由和忍讓也不利于孩子將來適應社會的要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13620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