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陣子,我和老貓打冷戰(zhàn)。緣由可笑:老貓出差在外,有一天,**在電話里對爸爸訴說:哥哥生氣啦!因為我把玩具倒在床鋪上……
我解釋說,那天,對面同事家十歲的兒子xx過來玩,**硬湊過去一起玩,結果把玩具打翻了弄得滿床鋪,xx玩的“工程”被破壞,就生氣地訓斥了**。
老貓聽罷,竟然特別生氣,命令我:“以后不許讓那小子過來玩了!弄得我們兒子那么可憐!”
我說:沒必要呀,我們孩子正在學習交往的時候,各種性格和年齡的人都會碰上,我們不要將大人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結果老貓更生氣了:你不要和我說這些東西我不想聽你說這些理論!
我當然啪地將電話給掛了。
其實,我特別理解老貓的心情。說實話,我也很心疼**,那下xx過來我們家,**多熱情啊,又是主動叫哥哥,又是飛奔著拿水果給他吃的,可xx好象根本不領情……
但是,**就是喜歡呀xx呀!**雖然小,但他應該受到尊重,他喜歡的“朋友”,我們不喜歡,卻不應該剝奪他的權利。
而xx不喜歡**這么小的孩子,也非常正常呀。不應該對他整個人都進行否定。
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家長(包括我),每每在論及孩子之間的交往事件時,都很容易上升到對孩子的道德品質進行探討的層面,更明顯的特點是,會上升到對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的肯定或者否定層面。孩子在交往中的表現(xiàn),當然體現(xiàn)了孩子接受的教育“水準”,也能體現(xiàn)孩子的道德素養(yǎng)。但是,大家(包括我)還是很容易忽略一個問題:孩子畢竟是遵循一些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他們在交往中的表現(xiàn),有很多是和年齡相關的。比如:大一點的孩子,總更有控制能力;某個年齡段,孩子特別有攻擊性;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強悍;大孩子不喜歡小孩子等等。
那么當孩子在交往中出現(xiàn)狀況,尤其是挨了“欺負”時,我想可能得先剔除上面這些“客觀”情況:也許,打你孩子的那個孩子,不過是正好是處在特別有攻擊性年齡段而已。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便可以理解了。
當然,自己的孩子挨了打或者罵,還要理解對方,這事想想很窩心?墒,哪個人不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呢?可能我們少一份計較,多一點理解,卻能讓那個打人或罵人的孩子成長得更順利呢,這是一種真愛與真善。(說明一下:我遠沒有修煉到這種境界,但心向往。)
還有一個情況,我覺得孩子打人,表面上是一種攻擊,但仔細觀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打人有時候是為了維護自己。
我記得一位博友說,自己的孩子去追一個在騎車子的孩子,還追上了,那個孩子就打人了。我覺得問題出在這兩個孩子還不會溝通上。假如追的孩子在追時能表達說:我想和你一起玩!而那個被追的孩子懂得表達說:不,我不想和你一起玩!那么,打就可免卻了。
處理這種情況下的孩子交往“糾紛”,我想其實不難。就是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用語言來進行溝通,而不要利用肢體來進行表達。
育兒專家讓我們相信,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大人最好不要干涉,由他們自己解決。孩子的世界確實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樣。他們的交往方式也和大人不一樣。比如,兩個孩子一會兒好,一會兒卻鬧,一會兒爭搶,一會又相互謙讓,而成年人的交往,則穩(wěn)定得多。
那么,將大人的衣裳套在孩子身上,如何能合身?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要讓孩子們自己探索學習著交往,大人的干涉太多,就可能會阻礙他們的交往學習。孩子在他們的交際場上,其實會有“收縮性”。他們會審時度勢,根據(jù)自己的判斷來做出舉動:能強勢的地方,他們自然會強勢,該收斂些的時候,他們自然也懂得收斂些,真的覺得受到了傷害,他們其實自然會做出回擊,若是覺得沒什么,他們則可能不回應。當然,不干涉并不意味著兩個孩子搶得天翻地覆,打得難舍難分,或者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再地打別人,也置之不理。不必將專家的話絕對化,我想專家也不希望自己的話被這樣絕對起來。
家長不干涉,應該是放手不放眼。雖然孩子打別人不一定是惡意,但畢竟打下去就是對別人造成傷害,家長要控制這種傷害,或者將這種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何時要“出手”,何時要罷手,這是一門更深的學問,可能需要慢慢學習。有一點我覺得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管打人的孩子有沒有惡意,家長都不必著急上火或者憂慮萬分。更不要動轍討論孩子的品德和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
但真要心平氣和可真難,因為很多家長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一次兩次被欺負,可是頻頻被欺負被打或者被搶玩具和零食!而且我看過的博客中,家長們都說,自己的孩子要么無動于衷,要么哭一哭了事?傮w來說就是孩子被打被搶了,似乎傷害不大,倒是父母傷害更大,又是憤怒又是心疼又是擔憂。
我就想,是大人在交往,還是孩子在交往?既然主角都沒什么感覺,配角其實沒必要取而代之去承受痛苦。就算孩子根本不懂反抗,顯得“怯懦”,但有時候“怯懦”也自有其妙處,因為性格特點,真的沒有絕對。
但凡論及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挨打之類的話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句話就特別受用。這句話,既有收,也有放。有守有攻。有對內,也含了對外。但是我個人對這句話卻是比較反感。因為我感覺這里其實含著自私、霸道、計較等一系列的“因子”。
什么叫“犯”?冒犯。什么叫冒犯?我的理解,就是不尊重,甚至侮辱。而孩子卻通常弄不懂這些東西。同樣也很難分清“犯我”“犯你”的界限。我有一個同事的兒子,從小就被授以強勢教育:只能你欺負別人,不可以讓別人欺負你,只要有人動了你,你一定要打回來!這個孩子現(xiàn)在大概六歲,俐牙利齒,身體強健,但我真的很怕這個孩子。我相信我同事施以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教育應該是深入孩子的心了,但也剝奪了孩子最可愛的東西——天真純潔。老實說,每當這個孩子揮舞著拳頭傲氣十足地沖**說:走開,我不喜歡和你這樣的小屁孩玩的時候,我都會覺得,真可惜呀!
在孩子的交際圈里,家長們還是退場吧。站在場外參觀比一起比賽更有意義得多。(還得要說明一下:我也得好好修煉,因為我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哈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14171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