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縝密思考、充分地比較,在確定了目標中的小學之后,入學準備還遠遠沒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不是從8月到9月那樣自然而然,小學的學習、管理與幼兒園大相徑庭。許多孩子入學后的學業(yè)不佳主要原因就是對小學學習生活的不適應。與其在孩子出現(xiàn)了入學不適后家長焦慮,不如與孩子一起做足準備避免不適的發(fā)生。其實,幼兒園的小朋友升小學的不適應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一個在中國、在亞洲、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都令人關注的問題。早在1970年世界各國(前蘇聯(lián)、美國、英國、瑞士、日本)就投入了大量資金,動用了一批教育、心理學、醫(yī)學專家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尋求解決途徑。我國在1980年后的幾年間,大批專家學者也對這一問題做了大量研究。然而,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實踐的指導也僅僅限于小學與幼兒園教師。怎樣做才能將幼兒園與小學的學習、管理模式有效銜接,身臨其境的家長心中仍然無數(shù),做法自然就各不相同了。
做法一:社會上一些小學開辦了學前班,由小學老師授課,孩子可以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先到先得”,不愁孩子不適應。
辨析:此舉不應提倡。首先,在小學舉辦學前班是不合規(guī)定的。這一點北京市教委曾明確規(guī)定。其次,學前班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1、小學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是依據6歲以上兒童設計的,不符合大班(5歲)幼兒的學習、生活需要。2、小學的作息與幼兒園明顯不同,特點是上課時間長,幼兒園30分/課,小學45?50分/課,幼兒戶外活動時間不小于1.5小時/日,而小學僅在體育課和做操時才讓學生運動。3、小學教師的授課方式是講述,重在學生記憶、理解,要求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而大班多數(shù)幼兒的思維還只處于形象思維水平。4、在學前班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待幼兒入學后,重復出現(xiàn)的知識使學生極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久而久之自然造成學業(yè)不良。
做法二:周末帶幼兒上各種補習班惡補,認為學習了知識就等于占盡了先機,幼兒園、小學兩不誤。
辨析:其實不然。在規(guī)范的幼兒園里,大班保教工作的重點就是與小學全面銜接,盡可能減輕幼兒的入學不適應。因此大班的作息時間已經在調整,每節(jié)活動課時間已相應延長,活動的內容更關注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活動內容亦十分豐富和充實,幼兒的學習量也相應增加,已經滿負荷了。周末補課無疑加重了孩子學習負擔,剝奪了他們休息和體驗生活的權利,提前一年使幼兒失去了自由游戲的機會。幼兒無論從心理上、身體上都無法承受,學習效果適得其反。
做法三:要求幼兒園增加教學內容,教授拼音、加減法。
辨析: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幼教專業(yè)人士制定的,其依據就是幼兒的身心發(fā)育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依教育目標組織,參考了幼兒當時發(fā)展水平,對幼兒而言是科學的、足夠深的。在幼兒園的課程中加入拼音和二十以上的加減法,不僅是簡單地增加了幼兒園課程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超出了大部分幼兒的智力水平,教育的結果是多數(shù)幼兒不能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導致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懼怕與小學相關學科的學習。
那么,到底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呢?
入學前準備小貼士
首先,父母應做一個入學前準備時間表,準備內容應涵蓋入學的生理準備和心理準備兩大部分。
生理準備包括:培養(yǎng)早睡、早起的作息生活習慣;能吃足量、豐富、營養(yǎng)的早餐;不挑食,洗漱、洗澡能自理,會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能定時足量喝白開水。
心理準備包括學習適應和社會性適應。
學習適應包括閱讀能力培養(yǎng),前書寫能力培養(yǎng)、數(shù)學準備等;社會性適應包括培養(yǎng)孩子參與各項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孩子的任務意識與規(guī)則意識,增強孩子完成任務與遵守規(guī)則的能力;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交往能力;
以上準備內容中生理準備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兩方面需要家長多花心思和時間參與,而學習準備在教學質量高的幼兒園基本可以完成。
在社會性適應能力培養(yǎng)上家長可利用周末郊游,為孩子創(chuàng)設不同的社交圈,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尤其是與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每個活動的準備都應讓孩子參與,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以及做事的主動性和計劃性。家長還可以利用一些體育活動如下棋、打球觀看比賽等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
如果家長既有時間又有精力在學習上給予孩子更多的幫助時,一定要注意:就數(shù)學而言,孩子對數(shù)量關系的認識如相等、大于、小于、相對等概念的理解比僅會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更重要;就閱讀而言,加強孩子聽、說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閱讀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分析能力比僅會識字更重要。
學前準備固然重要,但絕不可將上述時間表作為“課程表”一樣機械、僵化地執(zhí)行而不顧孩子的興趣與承受能力。學前準備也決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作業(yè)”,家長應積極參與其中,并做出正確科學的表率,給孩子以持久、堅強的心理支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21218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