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老師眼中的小朋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觀察對象1:自由的凱文

凱文是個3歲的男孩,跟爸爸媽媽剛從美國回來,在語言發(fā)展方面,他只能清楚地叫出 “爸爸媽媽”,用語言表達其他事物還不行。但是他的動作發(fā)展與別的孩子差別很大,他總是用玩具砸別人或地面,在幼兒園砸了其他孩子,有的孩子比較老實,也就沒有引起事端;有的孩子不愿意,就還手抓了他的臉,留下紅印幾道。他在班里從來不坐凳子,而是站椅子、坐地上。在幼兒園里沒有小朋友跟他玩,老師故意“拉攏”其他小朋友跟他玩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他太自由了,太有“創(chuàng)新思維”了,他時不時就會在同伴身上搞一些“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使別的小朋友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媽媽說:沒有關系,讓孩子自由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他的個性。

老師觀點:


“海歸派”父母是帶著“西洋之風”返回本土的一個特殊家長群體,他們對本土教育的評價帶來了“另類”的聲音,這樣,最先和最多遭遇觀念上的矛盾與困惑的也是他們,調(diào)節(jié)西方與本土幼兒園在教養(yǎng)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上的沖突自然也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

尊重孩子的自由是培養(yǎng)個性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前提,但是這里的“自由”是有規(guī)則的自由,而不是漫無邊際的自由。自由的界限太寬泛了,影響了別人的自由,別人就會反對你的自由,不但讓孩子變得不自由,而且還有其他一些不良影響。凱文把玩具“砸”向同伴,并不是要故意傷害別人,或許是要探索物體的“拋物線”特性,但是卻侵犯了別人享受安全和安寧的自由,于是有的孩子就會還手,他就不可能再“自由”下去了,而且還失去同伴的信任和“人緣”。假如自由可以造就出天才,卻是如此孤獨的天才,那么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幸福也是難以保證的。

專家解析:

“海歸派”父母接觸到自己認為先進的西方教育觀念和方式后,應準備好兩個方面的教育能力——選擇和適應,即選擇適合自己家庭情況的教育理念,適應自己周邊環(huán)境的發(fā)展速度。否則,反而讓自己的孩子很被動,造成行為方式的紊亂。

觀察對象2:老實的亮亮

我們班亮亮是個男孩,可誰見了都說像個女孩。不愿意上幼兒園,他很少說話,和小朋友玩或被老師點名在大家面前說話顯得很不自在,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而他的性格也出奇的安靜,平時喜歡一個人看卡通書、動畫片、玩玩具,或聽奶奶講故事,很少出門和小朋友玩,也不邀請小朋友到家里來。亮亮很乖,哪些事情不能做,對他說一遍準能記住,所以家里的人從不擔心他會有什么冒險的舉動。但和同齡的孩子比,溫順的亮亮孤僻、膽小,怕狗、怕貓,連小白兔也不敢摸一下。亮亮太老實了。

最讓我們頭疼的是奶奶心疼孫子,怕小朋友欺負他,索性隔三差五把他留在家里,不讓他上幼兒園。

老師觀點:

亮亮的表現(xiàn)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老實”、“聽話”,因為老實、聽話的孩子很多,但他們不排斥小朋友、不拒絕嘗試新的活動、也不回避到陌生的環(huán)境中去。而亮亮的孤僻、沉默、膽怯、交往焦慮,則顯示出其行為中明顯的退縮傾向。

兒童突然進入一個陌生的新環(huán)境,或遇到意想不到的驚嚇而顯出害怕、退縮的樣子是正常的,但隨著對新環(huán)境的逐漸適應,狀況會有很大的改觀。而總是與新環(huán)境格格不入、難以適應新生活;缺乏創(chuàng)造性就是屬于有退縮傾向了。

專家解析:

有的孩子天生對新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遇到陌生的人或陌生的場景、環(huán)境,內(nèi)心不由自主地感到拘謹、不知所措,缺乏迅速調(diào)整自己心態(tài)的能力,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進入狀態(tài),表現(xiàn)出退縮。這些孩子需要有適應的過程。

而家人的過度保護,則是大多數(shù)孩子具有退縮傾向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害怕孩子被小朋友欺負,整天把孩子圈在家里,剝奪了他和小伙伴游戲和交往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獨處,對群體生活很不適應。亮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所以,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和遷就,事事包辦代替,這樣會使孩子失去了嘗試和鍛煉的機會,等到需要他獨立做一件事時,其結果百分百地注定要失敗。這會導致孩子的自卑,自然也就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處了。

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對孩子提出適當?shù)囊,同時,少限制孩子的行為,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做,客觀上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退縮的環(huán)境。

觀察對象3:霸道的宇軒

宇軒是我們班里的“小霸王”,動不動就愛發(fā)脾氣,顯得很霸道。那天天氣晴朗,小朋友們都在沙坑里玩沙子,宇軒一眼看上秋秋的新鏟子,二話不說沖過去就搶在手里。秋秋來奪,宇軒一把把他推倒,二人廝打起來,一場混戰(zhàn)……

別的小朋友不愿意和宇軒玩,因為他稍不順心就發(fā)脾氣,那天他喜愛的小汽車可能是因為沒電了,怎么也不走,他舉起來就摔,我說了他幾句,他居然踢人!

老師觀點:

多數(shù)父母認為孩子打架、大喊大叫,是孩子間的小打小鬧或是孩子特有的表達方式,并不加以重視。這使得孩子用攻擊行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及表示方式就是正確的。還有一些家長怕孩子受欺負,鼓勵孩子的進攻性行為,尤其是對男孩子。經(jīng)常聽到有些父母很自豪地宣稱自己的孩子“厲害”、“別人都怕他”,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會形成只有“攻擊”才能得到父母贊揚。這些觀念都會“促進”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應切忌。

專家解析:

行為帶有攻擊性是人類天生就具備的,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使自己這個生物個體能夠生存下去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慢慢地轉化為攻擊性傾向,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之中。

攻擊性行為還產(chǎn)生于經(jīng)驗習得。人的行為都有“趨利避害”性,之所以選擇某種行為,主要是因為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好處。一般“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傷害”,怕其他小朋友傷害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護性反應。當這種行為的結果滿足了孩子“免受傷害”這一需要時,就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如果在事后又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比如對方的更厲害的攻擊,大人的批評等,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的可行性。

這時“勝利”的體驗比起以往的“躲避”等消極反應帶來的結果要開心得多。因此,孩子會因偶然的嘗試,形成這樣的推理:受到別人的欺負,不一定要躲開或只是哭,可以通過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自我保護”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信息過度敏感,以致做出“假想防御”,比如對別人無意的碰撞,以為是故意的挑釁,因而做出“反抗”。有時還會由“防御”轉向“進攻”。在他人眼里,這是一種“攻擊性行為”,這樣的孩子往往被定義為攻擊性強的孩子。

孩子攻擊性行為并不一定是將來不良行為的先兆,一旦出現(xiàn)這種行為,更不可以訓斥或打一頓作為懲罰。長此以往,孩子會把這種懲罰方式作為對不喜歡行為的一種正確處理方法,當他處于這種境地時,也只會采用攻擊性行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24137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