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好?其實關鍵在于父母提高自己的學識,品質,并身體力行,薰習陶冶。不如觀賞幾個天才教育的經典鏡頭,看看是否對你有些啟發(fā)。
從小培養(yǎng)責任感
經典鏡頭一: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后,
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后還我!睆拇,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后來成為美國總統(tǒng)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責任!
點評: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否則會淡化孩子的責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鏡頭延伸:一朵悲哀的花
海拉蒂今年四歲半了,在薩爾馬多城上幼兒園,最近她在學習有關植物方面的知識。海拉蒂迷上了植物,她覺得那些花草實在是太美了,便苦苦地哀求爸爸給她買一盆鮮花。
爸爸同意了海拉蒂的請求,趁周末帶著海拉蒂到花卉市場買了一盆小花。父親希望海拉蒂看到小花生長的整個過程,并且能夠自己照顧它。于是,父親和海拉蒂約定,由海拉蒂負責照顧鮮花,給它澆水和施肥。
最初幾天,海拉蒂非常興奮,每天耐心地給小花澆水,還根據日照的情況,不斷給花盆挪動位置,并拿出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畫出花卉生長的情況。
海拉蒂的父親看到小海拉蒂這么有責任心,十分滿意。可是,沒過多久,海拉蒂的父親發(fā)現小海拉蒂給花澆水的次數越來越少了,甚至好多天都不給小花澆水,也不做記錄,似乎她已把養(yǎng)花的事給忘了。結果,小花慢慢枯萎了,葉子也開始泛黃,生長的速度減慢了,再過幾天,盆花快死了。
吃過晚飯,海拉蒂父親把海拉蒂叫到陽臺,說:“你給花澆水了嗎?”
海拉蒂低著頭說:“沒有!
“為什么沒有?”
“我……”
“我們在買這盆花的時候,是怎么說的?由誰負責給這盆花澆水?”
海拉蒂沉默不語。
“你看,這盆花多么地傷心、悲哀!她失去了美麗的葉子變得枯黃,而這都是因為你!
以后的日子里,海拉蒂每天堅持給花澆水,小花不久又恢復了以往漂亮的顏色。
恰當應用期望效應
經典鏡頭二: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她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并千方百計鼓勵愛迪生多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后來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fā)明家,與母親的教育和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是分不開的。
點評:父母的期望應當與子女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并且要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25363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