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性格決定命運。而安全感,則是孩子性格里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那部分。到底如何幫孩子建構好的安全感?理論太龐雜,一時半會兒說不清。但下面這幾件事如果你都給到孩子了,其實就意味孩子的安全感建構成功了。最最重要的是,下面這些東西,旁人給不了,只有父母才能給。
媽媽的聲音
胎兒6個月起,在媽媽肚子里就能識別出母親的聲音。
對一個略微焦慮不安的小嬰兒來說,媽媽的一個“哎~”聲回應就是治愈良藥。
當媽媽對著一個小寶寶“說話”,小寶寶也會面帶微笑,整個身體處于放松和愉悅當中。
媽媽的聲音,對小小孩的心理安撫有奇效。哪怕孩子長大一些了,對媽媽的聲音仍然相當依戀。
比如,在親子閱讀過程中,很多家長跟我反映過這樣一個情況:
孩子要求講睡前故事。不過特別要求,不能拿書講,而是要用嘴巴講。
遇上孩子這樣的要求,父母答應就好。有些時候,故事不太好講,那么講一講父母自己小時候的趣事,孩子也都會聽得很滿足。
對孩子而言,照書念故事的時候,媽媽和孩子之間隔了書在中間。而直接用嘴巴講的時候,鏈接才夠有深度。孩子的心,也才更能感受到滋養(yǎng)。
抱抱
感知覺的發(fā)展,是一個孩子心智發(fā)育的開端,好比文明起源的第一絲曙光。每一種感官的啟動,都對孩子的早期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感官通道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都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唯有觸覺是唯一被動發(fā)展的。
孩子不能自己觸摸自己,只能等待父母來親親、抱抱以及做必要的撫觸。如果家長經常撫摸孩子,那么孩子觸覺的發(fā)展會更靈敏,安全感建構的也將更穩(wěn)固。
《超能陸戰(zhàn)隊》里,大白的抱抱為何那么有療愈性。因為一個擁抱,就是一次接納的體驗。就像媽媽的懷抱。像子宮的包裹。
很多成年人在長大了以后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觸覺饑渴,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皮膚饑渴癥。
有皮膚饑渴癥的人,非常希望得到觸摸、擁抱和親吻,而且容易對親密關系過分依賴。根源就在于小的時候,尤其在0-3歲,父母沒有給足孩子這些皮膚觸碰和關愛。
孩子的安慰物
孩子們會發(fā)明很多的安慰物,比如自己的手,某個毛絨玩具,一個獨特的詞,等等。當然,還有備受爭議的安撫奶嘴也是極受歡迎的安慰物。
可以說,這些都是孩子們與父母分離、走向獨立的過程中,自行創(chuàng)造的小拐棍。
當孩子擁有一個安慰物,很多父母會擔心孩子太過依賴。有些男孩喜歡毛絨玩具,父母也會擔心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沒有男子漢氣概。
說到底,這些都是父母的猜測。
一個孩子怎樣才會過度戀物?
大量的嬰兒成長觀察和臨床經驗證實,真正的戀物癖在早年生活中,都有著一個“遙不可及的母親”,母親的冷漠、情緒反復、缺席等等,會讓孩子轉而尋找一個母親的替代品或象征物,后者的可掌控性可以幫助他建立完整的自我感,滿足依戀的需要。
我們看到,這其實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但也是非常令人悲傷的自我拯救。
也正因為如此,只要父母能夠給以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么根本無需擔心孩子會一直迷戀某樣特定的東西。
關于安慰物,下面這篇文章也有詳述,點擊可看:
這些行為每個孩子都有,卻被父母誤解最深
寵物
一只陪孩子一起長大的小動物,會讓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安寧,以及學會理解責任、愛的意義。
小動物的魔力當然不僅于此。
心理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小寵物是孩子良好的心靈創(chuàng)傷修復者,因為動物們是“非歧視性”的。
它們不會在意孩子在學校里成績如何,也不會在意他是否做了傻事或是否調皮。不論孩子受到什么樣的挫折,小動物們都會給小主人無條件的關注。
在蒙受嚴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克羅地亞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遺留給養(yǎng)狗或貓的女孩的精神傷害最輕微。
在日本和澳大利亞也得出過類似的調查結論。
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城市,一些經過嚴格挑選的、健康溫順的狗醫(yī)生來到自閉癥患兒和智障孩子身邊,使一張張原本木訥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些孩子對動物的需求特別敏感,喜歡撫摸并與它交流。
面對最耐心、最保密的小聽眾,他們打開心扉,逐步增強了與人交往的信心。
游戲
游戲之于孩子的心理意義,我們也曾反復強調過。
一個小小孩,其實在現(xiàn)實世界里經常會感受到挫敗。對于自己的渺小、無力,他們其實知道的很清楚。
換位思考去想想,如果我們在工作中,總是被比自己更強大的人比下去,那該要積累多少挫敗感呀?
所以,孩子們需要一個渠道,去安撫他們受傷的小心靈。游戲就成為一個排解負性情緒的絕佳途徑。
游戲是由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游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孩子來說都是可控的。這會讓他們感受到安全、自信。
特別建議父母在陪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學會適當示弱。每一次父母的示弱,都能讓孩子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到極大的成就感和快樂。對于孩子是非常好的心靈療愈。
孩子的某一個興趣愛好
我知道一個姑娘,爸爸早逝,媽媽外出務工,她就寄住在阿姨家里。打從小學開始,她經常被學校老師投訴。接到投訴,阿姨就是一頓打。
到了小學4、5年級,她就開始偷錢,撒謊,交男朋友……
后來她真正好起來,是因為舞蹈。
是在她讀初一的時候,被接回到媽媽的身邊,并且參加了校舞蹈隊。
后來,她說,她找到了生命。
我也很喜歡《奇葩說》里呆萌的顏如晶。
都說她有輕微的自閉癥。
日常生活中,她無法和人正常聊天,非常害怕和人單獨相處。
然而,辯論拯救了她。
她依靠辯論不僅收獲了朋友、鮮花和贊譽,也收獲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所以,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更像是給孩子多留出了一條生機之路。
說到最后,當然,孩子最佳的安慰物,永遠是父母本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25957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