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今年4歲了,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活潑可愛,腦子特別靈活,長得也非常討人喜歡,親戚朋友見了都會稱贊她幾句。
但這幾天,媽媽卻對佳佳的一些行為感到不解,心想:佳佳到底怎么啦?
鏡頭一:前兩天媽媽感冒生病了,但佳佳還是纏著媽媽,非要媽媽陪她玩。媽媽很累,對佳佳說:“媽媽生病了,佳佳聽話,乖一點,等媽媽病好了再陪你玩吧。”佳佳還是不依不饒:“不行,不行,我要和你一起玩,我不高興。”
鏡頭二:媽媽帶佳佳去浦東世紀(jì)公園放風(fēng)箏,正好遇到了公司里同事和他2歲的女兒也在玩,媽媽有點事兒要和同事說,就讓佳佳陪小妹妹一起玩,她們玩得很開心,后來小妹妹一不小心,滑倒在泥坑里大聲地哭了起來,佳佳卻在旁邊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媽媽很生氣,質(zhì)問佳佳:“你怎么沒有照顧好小妹妹?看到她摔倒了也不把她扶起來,幫她撣撣土。”佳佳回答:“又不是我弄倒她的,是她自己摔倒的,又弄得這么臟,我才不管呢!”
佳佳到底哪兒出問題了?心理學(xué)知識告訴我們,佳佳的問題在于缺乏對他人情感的理解與共鳴,也就是心理學(xué)所說的缺乏“移情”能力。
什么是移情呢?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目前人們普遍認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引起,并與之相一致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共鳴情感反應(yīng)。通俗地講,移情是指個體想象自己處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動的能力,即設(shè)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社會心理學(xué)家索蘭德認為,移情是由于感受到另一個人正在體驗或要去體驗一種情緒而使觀察者產(chǎn)生的情緒性反應(yīng)。移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小孩也有這種能力。索蘭德讓他的助手在熱療養(yǎng)器的不同熱度下,表現(xiàn)出“痛苦的”、“中性的”和“愉快的”三種情緒。在孩子們觀看“接受治療的人”(即安排的助手)的時候,相繼向他們發(fā)出兩種指令:(1)想象自己處于他的境地時如何感受;(2)想象他如何感受。與此同時,由儀器測量兒童掌心出汗、血管收縮等生理變化。結(jié)果表明,兒童的生理狀態(tài)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索蘭德的實驗證明了兒童具有移情能力。如果兒童缺乏移情能力,那么他就難以識別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難以獲得與他人相近似的情感體驗,也難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應(yīng),當(dāng)然他也就很難有同情、助人的行為了。佳佳的問題就出在這兒,她缺少移情能力,因而對他人的情感狀態(tài)表現(xiàn)出淡漠的反應(yīng)。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移情能力呢?
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可從情緒的辨識入手
能正確地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礎(chǔ)。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導(dǎo)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緒反應(yīng),經(jīng)常要求孩子觀察別人的情緒狀態(tài)。2歲的孩子對自己和他人所處的情緒狀態(tài)不能明確地辨識,他們只能籠統(tǒng)地把自己的情緒分為“高興”或“不高興”兩種。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逐漸要求孩子認識高興、生氣、喜歡、討厭、傷心、害怕、好奇、內(nèi)疚等多種情緒。
(1)觀察自己的表情。當(dāng)孩子做出高興、生氣、喜歡等表情時,家長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面鏡子,讓孩子看到鏡子中自己的面部表情。這種方法被稱為鏡像表情觀察法。
(2)表情圖識別。即教孩子識別一些明顯的表情圖,如高興、生氣、害怕等表情圖,甚至可以利用各種卡通人物的夸張表情,有時效果也很好。
(3)表情模仿訓(xùn)練。即讓孩子做出與同伴相同的面部表情動作,在模仿同伴的各種表情時,能立刻用正確的語言說出這是什么樣的表情,如“高興”、“害怕”、“生氣”等。
(4)表情推測。即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推測故事中某一角色的表情。如,有一天,小白兔在森林里玩,突然一只大灰狼出現(xiàn)在小白兔的面前,請想一想小白兔心里會覺得怎樣?
當(dāng)孩子掌握了這些基本情緒的辨識之后,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把這些情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如孩子看到一樣新奇有趣的玩具,家長問孩子:“你看到了這玩具心里怎么想?”孩子能準(zhǔn)確地說出“我很喜歡它”,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我很高興。”又如當(dāng)孩子做錯了事以后,家長問他:“你現(xiàn)在心里感受怎樣?”他們能說出“覺得難為情”,而不是單純地說心里覺得不舒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127059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