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用“無權(quán)威法”來贏得權(quán)威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親子活動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憑什么呀?”——用“無權(quán)威法”來贏得權(quán)威

7歲的小波在生日的時候得到一輛自行車作為禮物,他非常高興,總是在外面騎。沒過幾天,小波的爸爸聽到有些鄰居在抱怨:小波騎車把他們后院的草坪壓壞了,精心修剪的草坪上到處都是一道道車輪印。

小波的爸爸覺得很丟面子,怨怒地對小波命令道:“你怎么老給我闖禍,從今以后不許騎車到鄰居家去!”

小波對爸爸翻了個白眼,說:“憑什么呀?”

爸爸覺得小波在挑戰(zhàn)家長的權(quán)威,一下被激怒了,吼道:“你做錯了事還敢頂嘴,早知道就不給你買自行車了!”

小波生氣地踢了一腳自行車,回到自己房間,使勁地撞上了門。

父母常常在教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使用家長權(quán)威,卻又常常遭遇孩子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苦惱。怎么樣才能讓我的孩子“聽話”一點?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權(quán)威是怎么建立的,權(quán)威對孩子究竟有什么影響。

一方面,權(quán)威的存在是因為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孩子一出生,他的基本需要完全要依靠父母來滿足,所以父母對孩子來說有絕對的權(quán)威。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的依賴性會慢慢減弱,家長的權(quán)威性也就慢慢減少了。不過,總的來說,在孩子完全自立之前,父母多多少少還會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總會覺得父母是那么高大、強壯,而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孩子對父母的崇拜是家長權(quán)威的第二來源。但實際上,父母是人不是神,只不過在孩子面前有意隱藏了自己的不足而已。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和判斷后,家長的權(quán)威自然也就慢慢消退了。

可見,權(quán)威是有局限性的,甚至可以說是孩子所賦予的,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能得到事與愿違的結(jié)果。那么,強迫孩子服從權(quán)威會對孩子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1. 反抗,挑戰(zhàn)

“要打你就打吧!”這是孩子反抗權(quán)威的典型話語。還有些孩子故意氣家長,讓干的事情不干,不讓干的事情偏偏去干。

2.生氣,敵意

孩子對施加權(quán)威壓力的人總是有著敵意,因為他覺得不公平。“只不過你比我大/強壯,所以我必須聽你的。”

3. 反擊,報復

被父母權(quán)威支配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需要經(jīng)常得不到滿足,這種挫折感有時會導致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從新聞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弒親的極端例子。這種悲劇就是權(quán)威強迫出來的。

4.撒謊,隱瞞自己的感受

被家長“教訓”了幾次之后,孩子其實很清楚家長允許他們做什么,不允許他們做什么。在家長強大的意志壓力下,有些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學會撒謊,因為撒謊會讓他們逃避懲罰,有時甚至會帶來獎勵。“我媽不讓我穿超短裙,我就在超短裙外面罩上長裙。出門了脫掉長裙,回家之前再套回去。”

5.支配,欺負他人

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企圖支配或者欺負其他比他小的孩子,不要責備他,因為家長就是這樣用自己的權(quán)威來支配孩子的。

6.順從,服從

有些孩子會把小時候不得不順從父母的習慣延續(xù)到成年,依然在內(nèi)心忽視自己的需要,害怕沖突,懦弱、消極等。

7.退縮,逃避

如果父母的意志太強大,有些孩子會選擇逃避現(xiàn)實。比如:沉溺于網(wǎng)絡(luò)或電子游戲中;離家出走;加入幫派;經(jīng)常生病甚至吸毒。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兒,一定急了:那我們還要不要權(quán)威?家長沒有權(quán)威怎么管教孩子呢?在這里,我想提出一個看似矛盾的說法:要想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就要放棄權(quán)威,或者說放棄權(quán)威的架子。

其實我們在第二章簡穿外套的例子里已經(jīng)看到了父親放棄權(quán)威的架子順利解決沖突的示范。下面我就來進行步驟分解,看看父母如何利用“無權(quán)威法”來實現(xiàn)解決問題并贏得孩子尊重的雙贏。

首先,在行動之前,家長要做好觀念建設(shè):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在面對和孩子的沖突時,尊重他們的需要和看法。父母要不斷提醒自己:“我會盡可能地接納和傾聽孩子的需要,盡量避免武斷、評價、說教。”然后,開始解決問題。

第一步,允許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和需要。父母不要急于完成這一步,而要耐心地運用積極傾聽法,真正搞清楚孩子的想法(請復習第三章的內(nèi)容)。只有孩子被傾聽、被理解的時候,他才會考慮你的感受。

第二步,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注意,這一步要簡短、清晰。不要喋喋不休地講述你的擔心、憤怒和郁悶,孩子會聽不下去的(請復習第二章的內(nèi)容)。

最后,大家一起商量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雙方提出各自認可的解決辦法,并把這些辦法列成一個單子。共同對每個辦法進行討論、評價,將一方不能接受的選項除掉,最后選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不要評價一個想法“愚蠢”,最好說:“這個辦法對我不公平”,或者“這個辦法不能滿足我的需要。”

這個通過“無權(quán)威法”得出的解決方法,不需要家長去強迫孩子接受,不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因為這是由雙方討論得出的“共識”。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辦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雙方都能夠接受的。而且,這是個可以不斷改進的計劃。過一段時間,父母可以去問一下孩子:“你對咱們商量好的辦法還滿意嗎?”有時候孩子可能會覺得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要緊,我們可以進行新一輪的討論。重要的是,隔一段時間去詢問孩子是否對解決方法滿意,會讓孩子覺得我們是在真正關(guān)心他們的需要。

回到本章的開頭,如果父親放下權(quán)威的架子,按照“無權(quán)威法”三步走,問題就變得積極了。

7歲的小波在生日的時候得到一輛自行車作為禮物,他非常高興,總是在外面騎。沒過幾天,小波的爸爸聽到有些鄰居在抱怨:小波騎車把他們后院的草坪壓壞了,精心修剪的草坪上到處都是一道道車輪印。

爸爸找來小波,問道:“你的車子騎得怎么樣了?”

小波興奮地說:“太酷了,爸爸。您不知道我騎得有多快!”

爸爸:“你喜歡把車子騎得飛快。”(積極傾聽)

小波:“是的,爸爸,在開闊的草坪上騎車真是太爽了!”

爸爸:“哦,要在開闊的地方騎才爽。”(繼續(xù)積極傾聽)

小波:“沒錯!媽媽在咱家院子里種了花,我怕把花壓壞了,就到鄰居家去騎了。”

爸爸明白了小波的感受和需要,于是簡明地說出自己的問題:“你騎車把鄰居家的草坪壓壞了,鄰居不滿意,爸爸也覺得很抱歉,可能要花時間幫鄰居修剪草坪。你能不能和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然后他們想了以下這些解決辦法:

1.只有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才可以騎自行車。

2.只有去宿營的時候才允許騎自行車。

3.讓媽媽每周抽出幾個小時帶小波去公園騎車。

4.小心騎車,不要壓壞媽媽種的花。

5.說服鄰居同意小波在他家草坪上騎車。

6.賣掉自行車。

他們分別把1、2、5、6剔除,雙方都同意3、4,問題解決了。沒有爭吵,沒有權(quán)威的壓迫,沒有委屈的眼淚,雙方都很高興。

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一個問題來糾正,同時,也要放棄成年人總有正確答案的想法。權(quán)威不是空中閣樓,它是以孩子的尊重為根基的。只有放下權(quán)威的架子,坐下來和孩子分享彼此的真正感受,才能贏得孩子的愛和理解,進而贏得家長權(quán)威。

所以,當父母和孩子出現(xiàn)沖突時,高效能父母不會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對抗,而是和孩子共同尋找一種或幾種辦法,讓彼此的需要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孩子從中學會了解決沖突的方法, 無論現(xiàn)在還是將來,無論在家里還是以后在復雜的社會,這個方法都將讓孩子受益無窮。

要想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就要放棄權(quán)威,或者說放棄權(quán)威的架子。

第一步,允許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和需要。

第二步,父母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最后,大家一起商量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272578.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