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有一篇耳熟能詳?shù)耐捁适,名叫《木偶奇遇記》,故事中的主人翁匹諾曹只要一說謊鼻子就變長……,如果這個童話變成真的,那么,相信現(xiàn)在很多孩子的鼻子都是長長的吧。
孩子說謊話越來越難識破
劉超在班里出了名的淘氣,但是從上個月起,他成了全年級老師都格外同情和心疼的孩子——— 因為在迎接期末考試的那次家長會上,劉超的位子是空的,他痛苦地告訴老師:他的父母已經(jīng)離婚,母親去了外地,父親則經(jīng)常很晚回家。
但這種狀況只持續(xù)了一個月。
上周五,班主任在學校門口遇到了來接兒子的劉超父親,才從劉超父親口中得知,他們夫妻根本沒有離婚,母親也沒有出走,小劉超每天還吃著媽媽精心烹調(diào)的飯菜。
得知真相后,班主任和父親都異常震驚:一個才上初中的孩子竟然能“不留痕跡”地騙過這么多成年人!
記者最近走訪了幾所中小學,幾乎所有老師都反映,學生說謊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如果真像童話里的匹諾曹那樣,說了謊話鼻子就會變長,學校里一定能看到不少鼻子長長的孩子。”濟南某中學的王老師這樣對記者說。
老師的小“紅人”也說謊
小易正讀初二,不久前迷戀上了網(wǎng)絡,為了能“痛痛快快”地上網(wǎng),他對老師說了個“彌天大謊”:由于遠在老家的奶奶得了重病,他們一家人都要回老家去。之后,他又拿著數(shù)學作業(yè)紙,騙來了爸爸的簽名,自己在已有家長簽字的空白作業(yè)紙上寫上了請假的原因交給了老師。這以后,他每天向父母要5元早飯錢早早出門,下午5時左右到家,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個多月,直到有一天父親給老師打電話詢問小易的學習成績,才把謊話揭穿。
小易的情況雖然有些個別,“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校里多數(shù)說謊的孩子是為了學習成績”,濟南某中學的韋老師說,“學校里學習不好的孩子通常就是‘壞孩子’”。很多孩子為了不讓家長知道自己的成績,為了躲避懲罰會選擇說謊。
“但是,說謊的孩子不分好壞”,韋老師說,“‘好孩子’同樣存在著說謊的現(xiàn)象”。韋老師介紹,與“壞孩子”的說謊不同,“好孩子”的說謊往往與人際關系相關。他們經(jīng)常會違心地說一些話來贏得老師或家長的好感。
一次,韋老師因為生病請了一個星期的假,上班后碰到了班里的學習委員小勤,小勤親熱地跑到韋老師面前問長問短,一句“您這一個星期沒來,我都想您了”,讓韋老師非常感動,于是對小勤特別關照。但后來,韋老師發(fā)現(xiàn)只要有哪個老師有一兩天沒來上班,小勤都會親熱地說上一句“我都想您了”。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韋老師無意中聽到小勤在給另一個班的小姐妹傳授經(jīng)驗:“這些老師就吃這套,他們不會在乎你是不是真的喜歡他們,只要能和老師搞好關系,說點兒違心的話怕什么!”
做學生工作的韋老師介紹,這些“好孩子”“聰明”地把一些社會上的習氣帶到了學校,“這是一種假成熟、假社會化”。而且,由于他們的“謊話”更 “高級”更不露痕跡而很少受到批評,再加上他們通常是老師的“紅人”,老師們即使發(fā)現(xiàn)了這些孩子“心口不一”也不會太在意。“但是,就是這些‘小瑕疵’極有可能使這些‘好孩子’學會‘走捷徑’,這對他們的成長很不利。”韋老師說。
說謊的不只是大孩子
并不是上學的孩子才說謊,不少家長痛心地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那個只有幾歲的“小寶寶”竟然也說起了謊話,而且還很難識破。
呂女士有一個4歲半的可愛女兒。一天,女兒摟著媽媽的脖子說:“媽媽,你能不上班在家陪我嗎?”呂女士沒有答應女兒的請求。上午10時多,她在辦公室接到家中保姆打來的電話,說女兒在家里不停地抽搐,還說頭疼、看東西有重影。呂女士火急火燎地趕回了家,把女兒送到了醫(yī)院,但是大夫并沒有給女兒檢查出什么毛病。出了醫(yī)院呂女士帶女兒到了麥當勞,看著女兒興高采烈的樣子,呂女士被心里突然閃出的念頭嚇了一跳:難道女兒在說謊?
有專家指出,孩子在3~4歲的時候正處在想象力的發(fā)展期,因此這時他們身上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說謊行為。但是,他們這時的謊話主要是由于他們無法分清“想象和現(xiàn)實”造成的,如果不及時糾正,很有可能養(yǎng)成說謊的習慣。
專門從事早教培訓的高先生則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欲,但由于基本的是非觀念還沒有形成,他們會模仿一切有意思的東西。因此,這時家長如果不進行適時引導很有可能造成他們不良行為的產(chǎn)生。
與孩子“斗”是一種高智能的運動
“我經(jīng)常懷疑現(xiàn)在的孩子說謊是不是由于他們智商太高了。”呂女士說。和呂女士有相同感受的還大有人在。
濟南市一所普通學校的李娜老師告訴記者,以前孩子們說的謊話還能一眼看穿,如果沒有什么大礙,也就不和他們計較了,但是現(xiàn)在“越來越覺得,很難辨別孩子所說話的真假”。濟南一小學六年級的班主任駱老師說:“有的孩子說謊話從來不費力氣,說真話反而要動動腦筋。”
駱老師的話可能有些夸張,但是河北的周先生確實在與兒子進行著“高智能”的戰(zhàn)斗。
周先生的兒子沉溺網(wǎng)絡,最近,又幾天沒有回家了,說是在同學家復習功課,但是周先生判斷他一定在網(wǎng)吧。
在使用了多種辦法都沒有找到兒子的情況下,朋友給他出了一個主意:上網(wǎng)去找。經(jīng)過多方打聽,周先生了解到兒子在網(wǎng)上的名字叫“鐵血至尊”,于是,周先生開始在各種“聊天室”、“游戲室”尋找這個名字,終于在一個游戲網(wǎng)站上遇到了“鐵血至尊”,經(jīng)過一番交流之后,周先生約“鐵血至尊”見面,最終如愿找到兒子。
事后,周先生感嘆:“自己與兒子之間的斗爭是一種高智能的運動。”
與成人的交往中謊話的界限在孩子心目中逐漸模糊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會說謊。很多專家指出,“成人的榜樣”是孩子形成說謊“惡習”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年剛上一年級的依依平時跟著外婆,一天晚上依依拿著作業(yè)向外婆求助,原來這是一個簡單的統(tǒng)計題,讓每個學生詢問身邊的同學:你最喜歡哪個季節(jié),然后把統(tǒng)計結果寫在作業(yè)本上。
外婆看了眼題目后說:“都這么晚了還怎么去問同學,你就編幾個數(shù)吧。”依依雖然有些疑惑,但是看著外婆那么堅定的表情,便開始在腦子中“編”了起來。外婆的初衷可能是幫助依依完成作業(yè),但是外婆沒有想到的是,從“編數(shù)”到“騙人”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家庭教育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學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韋老師說。
一位師范剛畢業(yè)的老師坦言:“每一個剛剛登上講臺的人都是教育理想主義者,希望自己能教育出具有優(yōu)秀素質(zhì)的人,但是,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很多本來不正確的事情變得‘理所當然’了。”
一次區(qū)里的領導要到學校檢查,學校用放學前的那節(jié)課組織全體學生搞衛(wèi)生突擊,眼看著已經(jīng)有家長來學校接孩子了,這位年輕的老師開始著急:“大家加快速度,主要打掃別人能看得見的地方,只要別讓領導檢查出毛病就行了!”話一出口他自己都嚇了一跳:我這不是教孩子們作假嗎?
有專家指出,現(xiàn)在教育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與只重結果的評價體制有關:對學生的評價就是考試結果,對老師的評價是看教學的結果,對學校的評價是看辦學的結果,而所有這些結果又都與學生的考試成績密切相關。在這種過于單一的評價標準下,家長和老師強迫著孩子追求那個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其實,得到結果的“過程”才是真正能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的關鍵。
相信成年人的每一次說謊都是有苦衷的,但是家長、老師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痕跡。首都師范大學的田教授評價:“沒有哪一個老師和家長有意要教孩子說謊,只是在孩子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真話與假話的界限在孩子的心目中漸漸模糊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128952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