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瑰寶,嬰幼兒是探寶的天才,只要給予識字環(huán)境,使用恰當?shù)慕逃椒,他們就能像學會口語一樣,掌握漢字,進入閱讀。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也是一個平凡的真理。
嬰兒為什么處于識字最佳期呢?
第一,嬰兒眼里是不分物和字的。他們還不會分析,也沒有好惡之分、難易之別,卻都有無選擇探求和瞬間注意,所以僅憑印象記憶就能像認物一樣識字。
物和字都是一種形象,也都能叫得出名稱。我們可以說物是靜態(tài)立體形象,說人是動態(tài)立體形象,說字是靜態(tài)平面形象,動畫則是動態(tài)平面形象,但嬰兒卻不管這些。既然人世間的嬰兒在說話之前就認識許多東西,為何說話前就不能開始識字呢?既然3歲的孩子認人識物就成千上萬,為何獨怕漢字三千呢?
桂林市山多,開門見山。有位母親教8個多月的嬰兒遠遠地認窗外山的模樣,問他山在哪里,他就看窗外。后來媽媽叫他看室內(nèi)墻上掛的山字,又問他山在哪里,孩子就能既看窗外的山,又回頭看墻上的山。在孩子眼里,真山和山字都是發(fā)同一個音的東西,都好認。他從未爬過山,壓根兒不會分什么是真山,好認好記;什么是文字山,不好認不好記。
我們許多早教函授學員教嬰兒識字都有相同的體會:在嬰兒看來,物也是字,字也是物,分不清楚。哈爾濱的田晨,2歲多時跟母親外出玩耍,那天看到一架梯子靠在墻上,沒想到她突然說:媽媽,那邊好多個‘日'字呀,好多摞起來的‘日'字。她從未見過梯子,卻已認慣了字,就把梯子當字來認,毫不奇怪。深圳有位父親是早期識字閱讀的有心人。他開始不敢教女兒識字,就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黑板上畫了以下一些圖像,教兩歲的女兒認讀:
結果,不論是實物形象,還是文字形象,教兩天后孩子都能識記,而且她根本不問哪是圖哪是字,只沉浸在指認和父親贊許的快樂之中。從此父親就放心大膽地教女兒識字了。由于受到全面的早期教育,一年后孩子被評為深圳市的健美早慧兒。
第二,嬰兒識字不需要同時理解字義和學會書寫。他們對世界萬物的認識,最初都是先記憶后理解的,根本就不聽解釋,只憑逐步進行情境領悟,理解字義就水到渠成了。
他們識字的趣味不在于對字義的理解上,而在于識字的外在活動過程和接觸字音、字形本身,所以孩子不懂的字也喜歡認讀,以后在生活情境中領悟,自然就會理解的,就像他們學口語,懂也聽,不懂也聽;鸚鵡學舌也說,有意表達也說,聽多了,說多了,自然就領悟了語言的精妙。
如果問兩三歲的孩子爸爸哪里去了,教他說上班去了,他也鸚鵡學舌地照樣說,但根本不懂上班的含義。而后生活中他每天看爸爸早出晚歸,又到爸爸單位去玩,看到一些上班的情形,還遇到爸爸休假不上班等等情境,他就能領悟到何謂上班。
既然口語的學習不是一次理解的,成人還是教得那樣積極,那么為何識一個字卻硬要孩子讀音、字形、詞義、書寫四會同步呢?難道孩子記住一個不理解的人、物、事和口語完全應該,而記住不理解的文字和書面語言,腦筋就要壞,所以非得無情地剝奪孩子的識字閱讀權利不可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387816.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