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做為父母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開朗樂觀而優(yōu)秀,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dāng)中,父母的不些無意行為往往打擊著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產(chǎn)生一些心理的疾病,以下就是父母常做的七種行為,希望以后可以多加注意!
(1)說他們是壞孩子。
當(dāng)孩子不小心將牛奶打翻在地時,父母往往會說:“你真是個壞孩子,這已經(jīng)是這星期第四次了!焙⒆觽儠虼水a(chǎn)生這樣的想法:當(dāng)我笨手笨腳的時候,我就是個壞孩子。
(2)無休止地提及孩子做過的錯事。
這樣的父母總是尋找孩子的錯誤,然后不斷提醒他們。這對孩子建立自信心沒有半點好處。
(3)給孩子起外號。
叫孩子“小矮子”、“大耳朵”或者“小胖子”,這樣不但會削弱孩子的自尊心,且不利于樹立家長的正面形象。
(4)認為他們永遠是孩子。
“有一天,你會如何如何”或者“你還小,照我說的做肯定沒錯”是這樣的父母經(jīng)常說的話。這種語言會讓孩子們無法全面地看待自己。
(5)一味地批評孩子。
孩子們聽到的批評越多,他們避免去嘗試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運動方面根本就不行”,“這是你第三次犯這種錯誤了,我懷疑你永遠不會有責(zé)任心”,這樣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6)為孩子代言,而不是讓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
這只會讓他們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失去自信。父母替孩子表達,等于向他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我可以比你說得準(zhǔn)確,因為你還太小,不知道如何表達。
(7)當(dāng)著孩子的面隨便議論他們。
孩子們會想:“天哪,他們竟然當(dāng)著我的面隨便跟別人議論我,好像我不在這里,什么都不是!比绻改赣X得孩子無關(guān)緊要,他們自己也會越來越這樣認為。
以上這些行為都是父母無意為之的,卻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不過,一旦父母改變了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很快恢復(fù)。
總結(jié):身為人母,要對孩子多鼓勵少批評,多認可少打擊,多理解少責(zé)罵,相信誰不愿意天天聽到別人的罵聲,孩子也是一樣,所以父母應(yīng)該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孩子考慮,不可一味的想說什么就是什么,做事想一套做一套的,對于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395322.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