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游戲自己做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親子活動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如果不管孩子玩什么你都在身邊陪著,就忽略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一個重要能力:獨自做游戲,獨處的能力!

  一位母親寫信跟我說:“我的女兒莫娜總不讓我閑著。她讓我陪她看圖畫書,給玩具動物園安裝護欄,玩捉迷藏。她畫畫的時候,我也要在旁邊看著。以前這沒什么,但現(xiàn)在我有了第二個孩子,加上還要做家務,忙得不可開交。莫娜還不斷地火上澆油。她總是哭鬧:‘媽媽,你到底什么時候和我一起玩呀?’而且她變得越來越逆反,咬人、抓人、打人成了家常便飯,自己呆不了5分鐘就要纏著別人和她一起玩。我覺得壓力大極了。”

  為什么這對母女和諧的生活發(fā)生了改變?我們不該把它僅僅歸于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其實這是一個典型的嬌慣孩子的結果。那么對于這種習慣以自己為中心,總要別人陪伴的孩子,我們應當怎么辦呢?

  要想避免嬌慣,最保險的途徑是要教會孩子怎么玩耍。懂得怎么玩的孩子通常能夠在大人不在的情況下,還能自娛自樂,而且不會要求時時刻刻作中心人物,能夠自己打發(fā)時間。那么我們應當怎么樣教孩子?教他們做什么樣的游戲?難道孩子們不會自己學做游戲嗎?

  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做游戲

  的確有的孩子似乎完全可以自己玩兒,他無非需要:1、有個人在近處看著他;2、有幾件新鮮的、還沒有讓他研究得一清二楚的玩具;3、偶爾有大人和他說幾句話。

  但是我們不要以為滿足這三個條件就像說出來那么簡單:這三個看似并不苛刻的條件其實包含很多微妙的心理。陪伴一兩歲的孩子幾乎得寸步不離,爸爸或媽媽要想離開屋子得事先向寶寶報告,而且要在寶寶因害怕而抗議或大哭大鬧之前回來。剛開始寶寶等不上半分鐘就“打雷下雨!”父母說一句“我馬上就回來”沒有多大用處。孩子如果覺得不安全的話,他總是豎著耳朵聽爸爸媽媽在隔壁干什么,滿腦袋的問號,不會把心思放在玩游戲上。父母因而要跟孩子建立一種默契:盡管爸爸媽媽暫時不在我身邊,但是只要我需要他們,他們會在我受到傷害或感到害怕之前趕到。這種信賴感需要很長時間來培養(yǎng)。

  要想讓孩子們學會自己玩兒,對玩具也有要求。孩子一旦對玩具了解得一清二楚,就會對玩具失去興趣,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孩子們在玩玩具的時候總是有兩個目的:發(fā)現(xiàn)新的事物和驗證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比如說:今天是不是還能把不同的小積木正確地放到空格里?孩子所感興趣的玩具通常是既給他們帶來歷險的樂趣,有新鮮感,同時還要給他們熟悉的安全感。另外玩具的數(shù)量也很重要,如果給孩子一大堆玩具,很難讓孩子學會專注和珍惜。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丟下這些東西,鬧著找爸爸媽媽。

  一個孩子做游戲也要休息,在他“辛辛苦苦”玩了很長時間之后,父母要撫摸孩子幾下,說幾句鼓勵的話。

  當家長滿足以上所提到的幾個條件后,很多孩子就會心滿意足,不再哭鬧。但是還是有很多孩子要求更多:大人必須要坐在他們旁邊,要跟著一起玩。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說:“我教你用積木搭一座大樓,你看我怎么做。”或者“我建一個房子,你把它推倒”。(這樣孩子會很快習慣破壞者的角色,會形成攻擊性性格!)最好的方法是說:“我放一塊兒積木,你放一塊兒,我們輪流來蓋房子”。直到孩子有興趣自己來搭積木,這時你就可以走開,忙自己的事情。當然,之后免不了要提建議、鼓勵、贊嘆一下孩子的作品。這樣大人就可以慢慢地從孩子的游戲中抽出身來,孩子也會習慣自己做游戲。

  通常,孩子們最初玩游戲的時候顯得動作不靈活,因為他們沒能摸到游戲的門道,所以他們會很快碰到問題。因此在孩子接觸一個新玩具或者新游戲的時候,我們應當在旁邊陪伴,這樣我們就能及時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要總把自己當作諸葛亮,好像事事都比孩子明白得多,而應該多引導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

  被嬌慣的孩子可以讓大人變成游戲專家,這種情況下就應該一步一步地讓孩子學會自己玩游戲。鄰居家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是一個好外援,父母可以邀請這樣的孩子到家里做客。大一點的孩子有時可以暫時降低一下游戲水平,給小弟弟小妹妹展示一下他們的游戲技巧。這樣孩子不但可以慢慢學會不纏著父母,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

  當孩子用過激方式吸引你們的注意時

  需要大人時時陪伴的孩子,一旦覺得無聊,就會馬上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會通過扔盤子、扔碗、哭鬧、打爸爸媽媽來抗議。在這種情況下,你有兩個辦法來解決問題:你必須教會孩子游戲,讓他學會對其他事情感興趣。并且當他想引起你注意時,你要盡可能快地做出反應。我們怎樣才能對哭鬧、扔東西、亂跑做出有效反應呢?辦法是有的:在以上三種情況下,孩子無非都是想引起你的關注。我們如果做出很激烈的反應,比如說罵孩子,或者大聲呵斥制止,這些都是錯誤的反應。因為孩子正好達到了他們的目的,我們開始關注他們,以他們?yōu)橹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很平淡地做出反應,甚至要不以為然。這樣孩子會覺得這種行為沒有效果,他們就會慢慢放棄這些手段。

  打大人:當孩子打你的時候,不要表示出你很疼。因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刺激的事。你能做的是把臉躲到孩子打不到的地方,告訴他你不喜歡他這樣做,然后繼續(xù)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尤其是爸爸,可以讓孩子拿他們的小拳頭打你的腹部。如果你收緊腹肌,就不會感到疼痛,你可以向孩子展示,他的力量不足以讓你疼痛。孩子就會主動放棄這種帶有攻擊性的嘗試。

  扔盤子:當孩子把盤子丟在地上,你罵他或者警告他,作用都不大,你不要忘記孩子需要的是關注。因此你要對他的行為顯得不以為然,把他手邊的東西拿開,隨便給他一個任務:“把果醬遞給我”,或“到廚房給我取一個勺子”?傊,你可以讓孩子做點事情,而不是懲罰他們,這樣就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當他完成任務時,給予適當?shù)墓膭睿@樣孩子就既得到了一定的關注(積極的關注),父母也可以在這種關注中不至于被動。

  到處亂跑:孩子跑到你看不見的地方,無非是想通過讓你找不到他們而擔心、著急,來確認父母的關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辦法:在外邊,你一定要牢牢抓住孩子的手。在家里,你要把門鎖好,這樣孩子就不至于跑出去。孩子亂跑的時候,不要試圖去追著他們跑。如果孩子有這種傾向,你可以有意識地和他玩追逐的游戲。因為孩子亂跑,證明他們有能量,你就可以通過活動量比較大的游戲來消耗這種能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39908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