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外與人爭執(zhí),通常都是一時之憤,很少考慮到身邊孩子的感受,以及可能給他帶來的影響。
在公共場合難免和人發(fā)生爭執(zhí),可如果孩子在一旁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辦呢?不和人爭吵吧,心里咽不下這口氣;和人爭吵吧,孩子會不會受傷害呢?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在沖動之下基本上完全忽略了身邊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也很容易留下心理陰影。
孩子反應(yīng):害怕極了,心理陰影很大
當家長和人吵架,甚至動起手來的時候,一旁的孩子是怎樣的感受呢?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缺乏對整個事件風(fēng)險的評估能力,孩子在這時候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恐懼”,害怕發(fā)生什么自己不敢面對的事情。既擔(dān)心自己,又擔(dān)心家長。但孩子們往往只能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害怕。
“這是怎么了?” 小萍現(xiàn)在才上三年級,但是因為個子長得不算高,還經(jīng)常被誤認為是一年級的“小豆包”。小萍最怕跟媽媽去擠公交車,因為每次人一多的時候,感覺自己都喘不過氣來,頭被埋在人群里。而有一次,媽媽不知道怎么回事和人吵起來了,“具體和誰吵的,因為什么吵我都不是很明白,不過看到媽媽和人吵架,我就害怕得不得了,一個人在人堆里拼命地哭,可是人多也沒人能聽到我的哭聲,太可怕了。”
“爸爸會死嗎?”
“你和家長出去的時候遇到過吵架的事嗎?”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今年9歲的明明對記者說:“我爸爸脾氣不好,在家里和媽媽吵,出外面和別人吵,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擔(dān)心爸爸媽媽會不會死,特別害怕。如果爸爸媽媽死了,就沒有人要我了。”說到這,明明委屈得哭了起來。
“外面的世界真恐怖!”
James今年才8歲,卻似乎已經(jīng)對“外面的世界”了如指掌了:“現(xiàn)在社會上不是偷錢的就是殺人的,我爸媽說沒事最好少出去。我有時候跟爸媽一起出去,他們也會和人吵。所以我覺得小孩子還是要多待在家里,這樣就不會發(fā)生矛盾了。”
家長心結(jié):在公共場合發(fā)生沖突,我到底該怎么辦?
動起手來,心有余悸
前幾天在地鐵里,程小姐在人群中無意擠碰了旁人,沒想到那個男人回頭就是一聲巨響的“獅子吼”。嚇到了她身邊的女兒和老人,甚至還誣陷她偷東西,氣得程小姐甩手就給了那人一個耳光。一旁的孩子立時嚇得大哭。當時根本沒顧慮到孩子,事后想想對孩子驚嚇太大了。
選擇逃避,心存不快
Ruru帶著女兒和爸媽一起去公園,卻在公交車上因為一些小事被售票員數(shù)落了幾句。Ruru怕破壞心情就沒理會,結(jié)果又被同行的父母罵沒用,這一次游玩非常不高興。
專家意見:還手逃避都不是好辦法
在公共場所里遭遇發(fā)生爭執(zhí)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這種情況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其實不僅僅是家長才有的問題。而兒童教育專業(yè)人士認為,雖然每個人都不希望在公共場合發(fā)生爭執(zhí),但一旦這種沖突來了,家長也不要怕,因為如果處理得法,這反而能夠成為一次教育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好機會。
一般來說,家長在處理公共場合里的人際沖突時的態(tài)度主要分為以下四種方式:打;罵;不理;冷漠。而不管是“我贏他輸”還是“他贏我輸”,從長遠來看都不利。
動手:如果因為口角而動起手來,很可能引發(fā)不可收拾的后果,使得矛盾升級,帶來身體的傷痛,甚至殃及生命。社會上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很多諸如殺人、綁架等暴力事件都是由小事引發(fā)來的。如果家長給孩子樹立動不動就動手的榜樣,不僅會讓孩子當時感到恐懼,失去安全感,更有害的是讓孩子學(xué)習(xí)到了這樣的一種解決情緒問題的模式:動手打人。這樣的后果是非?膳碌。
對罵:罵人的時候,好像出了氣,但其實是一個“雙輸”的過程。美國一項研究表明:人在非常生氣的時候,吐出來的痰含有的毒素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因此,憤怒是非常傷身的。污言穢語的你來我往只能讓當時的雙方都受到更大的傷害,而并沒有解決問題。此外,負面的情緒還有可能通過種種方式傳遞給孩子,比如母親的乳汁、家長的態(tài)度等等,讓孩子無辜受害。
不理:一些家長為了孩子好,可能會采取“逃離是非場”的方式,但有時心里的結(jié)可以通過這種逃避進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方式解開,有時則解不開,留在身體里,帶來害處。有時候,孩子也會學(xué)習(xí)這種逃避的行為,今后不敢面對沖突,無法解決紛爭,變得軟弱不自信。
冷漠:這種方式看似是最無害的,但仍然沒有解決問題。人群中的冷漠是造成當下社會中不和諧因素的重要原因,一些暴力犯罪突發(fā)性地報復(fù)在無辜的人群身上,其實可能來源于他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種種冷言冷語和漠不關(guān)心。“其實每個人都有他非常不容易的地方,他可能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guān)愛,缺乏安全感等等,如果人群中能夠多一些理解和同情,我們整體的社會將會升騰起更多的善意,造福我們的后代。”
解決之道:讓孩子在沖突中取得經(jīng)驗
專家向家長們推薦了一種更加有效的解決紛爭的方式:“完整情緒表達”。首先,當家長面臨沖突的時候,不要急著發(fā)火,而是可以把它轉(zhuǎn)化成一次教育孩子的機會。比如,對于案例中的程小姐來說,她可以換一種方式說:“剛才你大喊大叫,如果是我們大人之間的話問題不大,可是你嚇到了我的孩子,她還不到1歲,我作為母親感到非常擔(dān)心和傷心。”首先講出自己的感受。接下來可以補充對于對方的理解:“我知道你可能是因為在接電話所以沒留意,我婆婆出于保護孩子撥了撥你的包可能也給你帶來了擔(dān)心,對此我感到抱歉。”
“這樣一來,對方肯定會表示對自己無意中嚇到孩子的歉意,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帶來了雙贏的效果。而如果以一個巴掌收場,不管這位男士是否回手,這種痛苦的感受都形成了,如果他這次不報復(fù)程小姐,也有可能今后去報復(fù)社會上的其他人,造成雙輸。”
經(jīng)歷了這樣的事件,孩子也可以從中學(xué)到非常寶貴的經(jīng)驗:每個人都有情緒,但學(xué)會表達,就能握手言和。
操作要點:
1.講自己的情緒,包括憤怒、傷心等等,但不要罵對方,傷害對方,激化矛盾。
2.感受要表達完整,不僅包括自己的憤怒,還要表達對對方的理解、遺憾、抱歉、諒解、感恩、欣賞等。
3.表達時既考慮到自己,也照顧到別人,兼顧周圍環(huán)境。
4.多一分理解和同情:“當別人的反應(yīng)與自己的預(yù)期落差大的時候就會生氣;而當匹配的時候就不會生氣,會產(chǎn)生愉悅的感受。”專家認為,最好少一些對別人的要求“你應(yīng)該做什么”,而是對對方多一分理解和同情。因為不同的性別、成長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教育背景、工作專業(yè)、近期受到的壓力傷害等等都可能帶來人與人之間處理問題的不同方式,因此,任何“反應(yīng)”都是合理的,每個人都有其不容易的地方,自己也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專家同時提醒家長:這種溝通的方式只適用于級別較低的沖突摩擦,如果遇到了歹徒或遭遇身體攻擊的時候,家長必須首先評估風(fēng)險,進而決定如何進行應(yīng)對,保護好自己和孩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409493.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