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八歲小學生今年開學偏要購買一個 156 元的新書包,媽媽嫌貴沒有給他買,他就連哭帶鬧,最后竟用“不買新書包,我就去退學”來威脅父母。
這個小男孩兒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家里的書包、文具已經(jīng)堆了很多,足夠開個文具店了?擅康叫聦W期他總是鬧著買一些新文具,每次都要花上幾百元。這次開學他看同學買了一個 128 元的書包,就非要逼著媽媽給他買一個 156 元的新書包,要把那個同學比下去。
攀比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心理狀態(tài),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會有攀比心理存在。今天的小學生喜歡比誰的零花錢多,誰的家里有錢;中學生喜歡比誰的父母地位高,誰的網(wǎng)友酷;大學新生報到前就瞄準“三大件”:手機、電腦、錄音筆。面對這些不健康的攀比心理和攀比行為,該如何進行引導(dǎo)呢?
小學五年級學生季丹家的電腦是親戚淘汰的舊貨,很不好用,而班里許多同學的電腦打游戲特快。有一天,季丹終于忍不住提出要買新電腦。媽媽不同意,理由是家里經(jīng)濟條件有限。季丹覺得心里不舒暢,看到舊電腦頭腦就發(fā)漲。晚上,媽媽和女兒交流,媽媽問:“你們班每一個同學都有電腦嗎?”季丹脫口而出:“不是哇!有的同學連電腦游戲是怎么回事也不懂,真可憐。”媽媽深情地說:“真是,你和這些同學比比,咱們的電腦還不錯哩!孩子啊,有時候用自己已有的物品或特長,向下一比,就會比出優(yōu)勢,比出自信!”
孩子喜歡在生活享受方面向上比,其心理和行為受情緒控制而缺乏理智,不能理解滿足人的需求是受一定條件限制的。對此,應(yīng)該調(diào)整比的方向,將向上比改為向下比,這也叫反攀比。反攀比要講究軟著陸、慢調(diào)度,不能簡單地訓(xùn)斥和生硬地壓服。要堅持兩個重要原則:一是用孩子喜歡攀比的同類物品進行比較。如孩子喜歡他人的某個玩具,父母可以用另一個玩具比,讓孩子明白:你有這個玩具,別人沒有;別人有的那個玩具,咱們也沒有。二是同孩子身邊的伙伴相比,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也好。假如與隔代的長輩的童年比,孩子不容易產(chǎn)生共鳴。
一位母親在電話里告訴老師:“我女兒特別愛攀比,前天回家告訴我,班里誰穿了漂亮的連衣裙,教室都亮起來了;昨天,又發(fā)現(xiàn)同座同學的發(fā)飾是金絲的,特誘人;今天一到家,書包沒放下,就羨慕地說某同學的爸爸用高檔車接孩子……這讓我非常難過,一是覺得對不起孩子;二是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不比比學習,光比吃呀穿呀?”
顯然,這位母親發(fā)現(xiàn)了孩子攀比的興奮點不恰當,應(yīng)該用改變攀比興奮點的方法來糾正。老師建議這位母親這樣告訴孩子:“你知道他的父親肯定是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才奮斗成功的,如果沒有刻苦學習、努力奮斗,也許就不可能……”隨后,老師也進一步配合,在班務(wù)工作中,不以“貌”取人,不以“衣”取人,包括評優(yōu)、選干、表揚、活動、巡視、蹲點,甚至微笑、游戲等,都不指向一味追求穿著打扮的學生,讓學生覺得老師最親近愛學習、講道德、重修養(yǎng)、爭進步的同學,再針對性地舉辦主題班會,通過身邊的典型人和事,發(fā)揮班級輿論的作用。如果家長和學校的老師聯(lián)系得密切,班級輿論正確,那些不健康的攀比風就刮不起來;個別學生不該有的“興奮點”也沒有了滋長蔓延的條件。
小學四年級學生張虎,經(jīng)常和同學進行四驅(qū)車比賽,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車比不上人家的原因是因為車是在小攤上低價買的,沒有人家的高級。當他向爸爸提出要買新車時,爸爸說:“你這么熱衷車啊,我也想知道這四驅(qū)車內(nèi)部是什么樣兒。”后來,父子倆小心地將車拆開……從此張虎經(jīng)常查閱資料,一心想自己組裝新車……再后來,爸爸還支持兒子參加了學校的航模小組。
這位爸爸的做法是比較機智的。在孩子攀比新車時,爸爸顯然是看到了孩子攀比中的一個閃光點:對車的興趣。于是,他用“我也想知道”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的攀比心慢慢地被科技興趣所替代,形成了學習和探究的動力。用這種方法來改變孩子的攀比行為,需要找到很好的結(jié)合點,才能把孩子的攀比行為變成某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個改變的過程是一個由低到高、由點滴可能到成功希望的過程,如果一下子跨度太大,要求太高,超越了孩子的發(fā)展度,孩子就會減弱興趣,甚至失去信心。細心的父母,對于有攀比心理的孩子,只要找到切入點,就不難解決攀比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440929.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