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孩子天生都有一種對母親的依賴感,所以父母在平時不可以老對孩子說“不要你了”“媽媽走了就不回來了”等等這類的話來嚇唬孩子,因為在孩子的心里并不清楚這只是媽媽隨便說的話,由于小孩子還沒有說謊的意識,他們只會將大人說的每一句話都當(dāng)真理來對待,父母更多的是要給予孩子安全感,我們用一個小實例來說明吧!
小張是我同事,最近老愛向我訴苦說:“兒子都一歲多了,越來越不乖。最近一直很黏我。我不在家還好,我一在家,他就一直黏在我身邊,一刻都不讓離開。稍微一離開,他就哭個沒完。弄得我現(xiàn)在每天上班都是偷偷溜出來的,好煩人啊!
我問小張:“你平時是不是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小張說:“是啊,有時被他煩死了,就嚇嚇?biāo)!?/P>
早教中心小張這種靠躲、靠嚇來對待小黏人的態(tài)度,在許多媽媽當(dāng)中非常普遍。原來想通過這幾招讓寶寶不再纏人、不再哭鬧的,豈知正是媽媽日常這種不正確的行為方式,讓寶寶心中的安全感蕩然無存,心中更加恐懼媽媽的離開和消失,并變本加厲地纏住媽媽不放了。
寶寶在出生后的頭一年,和與他密切接觸的人形成了情感紐帶,即親子依戀。大概在7月齡開始至一兩歲,逐漸與親密照例他的媽媽之間建立依戀關(guān)系。
親子依戀關(guān)系的發(fā)展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最重要基礎(chǔ)。建立安全依戀的寶寶,能把媽媽作為一個“安全基地”,從此地出發(fā),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當(dāng)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媽媽身邊,然后再進一步去探索。
大概在18個月左右,寶寶開始出現(xiàn)分離焦慮。這個時候的寶寶以為看不見媽媽,媽媽從此就消失了,對媽媽的離開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分離焦慮。
這是,如果媽媽能認(rèn)識到寶寶這個心理特點,每次外出時,都告訴寶寶,媽媽要外出一會兒,等一會兒就回來,每次從外面回來,就立即告訴寶寶說媽媽回來了,這樣,無需多久,寶寶就知道媽媽這一走,只是暫時的離開,不多久就又會回到自己身邊,那他心中的安全感油然而生,自然就不哭鬧了。
我告訴小張:從現(xiàn)在起,每天離開前,一定要告訴寶寶,媽媽上班去了,下班就回來陪寶寶玩;第二,每天和寶寶玩玩捉迷藏游戲,通過這個游戲,讓寶寶明白,媽媽暫時消失并不意味著媽媽從此就不見了,媽媽離開后還是會回來的。
不到兩周,再次遇到小張時,她非常高興地告訴我:“徐老師,這兩招真靈!現(xiàn)在我每次離開,寶寶都不再哭鬧了,還會主動和我說再見。上個星期天帶他出去,他可高興了,這可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啊!”
總結(jié):看完以上的例子,相信做為父母的你都會從中得到一定的啟發(fā)吧,即便是對于小孩子媽媽也要學(xué)會與其很好的通溝,孩子們哭鬧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媽媽要了解孩子的心里,方可使孩子更懂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zaojiao/442901.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