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林怡:別以為你會愛孩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孩子都是心靈大師,真正的教育從改變自己開始

  主持人:搜狐母嬰的網友們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邀請到林怡老師作客我們的母嬰訪談間

  林怡:搜狐的網友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在這里跟大家交流。

  主持人:歡迎您。林怡老師您最近出版一本新書《別以為你會愛孩子》,能不能先跟我們談一下這個書的名字為什么這樣定呢?

  林怡:這個名字實際不是我定的,是出版社定的。最初沒有想叫這個名字,因為我的個性比較溫和,覺得這樣的名字可能會跟我的性格不太吻合。但是他們定了這個名字之后也很恰當,因為現在很多家長我覺得這世界上應該是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但是你怎么樣去愛,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很多家長他很愛孩子,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樣去愛,因為他的很多做法在他看來是愛孩子,但是實際上可能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障礙,所以我覺得這個名字還挺恰當的。

  主持人:會愛孩子和不會愛孩子的家長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都想去了解孩子,怎么樣才能走到孩子的心目當中去了解他?

  林怡:這個需要觀察孩子,去了解孩子的一些需求。比如說我們特別不明白的是孩子小的時候他有一種本能,他能夠直指人心,很多家長會覺得很奇怪,我沒有跟他說過的事情這個孩子有時候他能夠感覺到。比如我書里面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媽媽她特別害怕挨著墻壁睡,有一次她帶孩子去外地旅游住在一個賓館里面,賓館是五星級的,按說環(huán)境配套設施都是相當不錯的,但是這個孩子那一晚上怎么都不肯挨著墻壁睡,實際上這個孩子反映的是他媽媽的這種恐懼心理,雖然媽媽從來沒有說過,但是孩子察覺到了。

  主持人:為什么察覺到了?

  林怡:小孩會有這樣一種本能,他能夠感受到你的情緒,即便孩子很小比如兩三個月的孩子,假設是我的孩子,這段時間我情緒非常不好我可能情緒特別低落,我有很多沮喪的感覺,當我有這些情緒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這個孩子在這個階段特別不好帶,他可能會晚上哭鬧或者出現一些其它問題,你覺得孩子有問題,但是實際他反映的是家長的問題。

  主持人:孩子可以看穿父母的情緒。那如果父母高興表達悲傷的情緒他會怎么樣?

  林怡:他也能感受到,會把你真實的情緒掩蓋掉。

  主持人:您書中分享了一個實驗,請您跟我們的網友分享一下。

  林怡:這個實驗是家長跟我們分享的,找?guī)讉孩子每個家長在他面前去表演,一個是用特別高興的狀態(tài)表情去表達內心憂傷的情緒,孩子可能會哭,你就能夠感覺到他的情緒開始下滑有一些反應。當你換一種方式比如我用很憂傷的情緒表達我快樂的那種感覺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會覺得你是騙他的,他不會有那種憂傷的表現,相反他會覺得很好玩,他有那種很高興的情緒表露出來。

  主持人:我們家長的情緒其實是騙不了孩子的。

  林怡:對,騙不了孩子,心理學家做過相關實驗,證明孩子確實是很神奇的。

  主持人:寶寶難帶都是在反抗父母,為什么?

  林怡:實際上這跟剛剛提到的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很多家長都有一個期望,希望你去改變我的孩子,讓他改變得很完美。大家有這樣一個需求的時候,你可能把孩子的感覺忽略掉了,他的一些需求就可能被你的需求所替代,那么他就會覺得很壓抑。當他覺得很壓抑的時候,他就會通過某些方式把他這些壓抑的情緒發(fā)泄出來。這個時候孩子給家長一個感覺,他很叛逆,但是他的叛逆實際上跟家長是有直接關系的。

  主持人:您的孩子多大了?

  林怡:20歲了。

  主持人:您的孩子20歲了?

  林怡:上大學二年級了。

  主持人:您孩子在小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案例?

  林怡:小時候這種時候不太多,很少。因為我特別喜歡孩子,所以我跟他在一起基本上都能夠顧及到他的需求,不會跟他有特別多的對抗。即便有些事情我認為他不應該做的,我也不會以對抗的方式跟他去交流,這樣他心里上不會覺得特別壓抑,這樣的話我們之間的對抗就會比較少。

  主持人:對家長怎樣走進心理方面您對網友有什么建議?

  林怡:首先要認真去觀察孩子,因為只有你認真去觀察孩子靜下心來觀察他,看他有什么樣的行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有這樣的行為或者是當他有這樣行為的時候,因為你能夠從孩子的面部表情或者一些動作會表露出來一些信息,他是開心還是不高興都會通過這些表達出來。如果你能夠去捕捉到他這些細微的比如情緒的差異或者是行為的變化的話,你基本上大概就能夠分析出來你的孩子現在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

  主持人:我們舉一個例子網友比較容易理解。

  林怡: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方面的案例,一個小女孩實際上還是嬰兒才三個來月,她經常會出現特別嚴重的哭鬧行為。她媽媽帶這個孩子去醫(yī)院看了很多醫(yī)生,但是都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醫(yī)生給她下的定義,孩子腹痛,但是沒有原因,找不到器質性的問題。最后這個問題被心理學家發(fā)現了,給了她一個建議,可能這個問題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媽媽身上。因為媽媽在懷孕之后跟孩子的父親離婚了,離婚之后媽媽的情緒一直特別不好,情緒很低落,對她的人生也是充滿了悲觀的情緒。因為媽媽自身家庭的環(huán)境也會對她帶來一些影響,她自己的媽媽也是這樣的一個狀況,跟她的生子經歷很相似,她的情緒被這個孩子感受到了,以這樣的方式去表達出來。這個媽媽經過一些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她自己的問題解決掉之后,這個孩子的問題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主持人:因為孩子感覺到媽媽的情緒不好,以腹痛的方式來……

  林怡:以這種方式來告訴媽媽,我已經感受到你的情緒了。我兒子小時候有一次是三歲的時候,那天是他爸爸出差,孩子怎么不肯睡覺折騰到很晚很晚,后來我自己分析實際上是因為我自己恐懼我很害怕,那時候我們住在一個研究所,那個研究在在郊外,那個地方很偏僻,聽他們說了很多鬼故事,所以我就晚上睡覺一個人的時候特別害怕。結果孩子感受到了,那個晚上他也不睡覺,一直哼哼唧唧睡的特別不踏實。他爸爸回來之后莫名其妙就好了,孩子很神奇。

  主持人:如果我們的父母尤其是媽媽有情緒之后,她不良的情緒使孩子也會感受到也會覺得這個情況可能很不好,重復體驗媽媽的無助憂傷害怕的情緒。

  林怡:對。

  主持人:父母怎么樣和孩子溝通好,對孩子健康的話,首先應該改善自己的情緒。

  林怡:自我的修煉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你自己修煉好了,你的狀態(tài)很好,你就會帶動孩子的狀態(tài)也好。

  主持人:給我們的網友們建議一下怎么樣讓自己的狀態(tài)變得比較好?

  林怡: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不是說我想好它就一定能夠好的,你需要去解決掉很多歷史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成長都會有一些經歷產生影響,包括你的家庭等等都會對你產生影響,我們需要從心理的層面把自己的一些問題解決掉?梢酝ㄟ^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或者身心靈修養(yǎng)的書籍,包括參加興趣班的活動或者練練瑜伽,現在很多人做靜坐活動,靜坐讓自己安靜下來體會一些禪宗的東西,慢慢把自己比較負面的東西給消除掉。

  主持人:如果想給孩子帶來健康體驗的話,父母對自身的體驗要好。

  林怡:一個看問題的方式也決定你的狀態(tài)如何,我記得我曾經看過一篇這樣的小故事,真不真實不知道。有一個老太太有兩個閨女,大的賣西瓜,到晴天的時候天氣很熱的時候大女兒的生意就會非常得好。二女兒是賣雨傘的,到雨天的時候她的生意會很火但是買西瓜的就沒生意。老太太晴天的時候擔心雨傘賣不出去,雨天的時候又擔心西瓜賣不出去,她從來沒有高興的時候。有人點撥了她一下,晴天的時候西瓜賣得好,雨天的時候雨傘賣得好每天都有生意做,老太太一想也對,我應該這樣想,變得每天很高興。同樣的事情怎么看待,你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你開不開心還是取決于你自己怎么去看待這個問題。養(yǎng)育孩子很重要的問題,引導孩子學會正面積極的方式去看問題,這樣的話他將來就會有比較強大的內心,實際上這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種方式,慣常的挫折教育一定給一定的挫折讓他接受這些,經受多了變得堅強起來。更好的方式讓他學會正面積極的眼光看問題,這樣的話不管他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能夠第一反應我要從這個事件里面找到它積極的意義,就不會被這樣的事件所打倒。

  孩子不乖怎么辦?

  主持人:林老師,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問到包括在線上提問都會說寶寶不聽話孩子不乖該怎么辦。您覺得孩子不乖該怎么辦?

  林怡:所謂的孩子不乖是我們錯誤的定義,因為小孩有他自己的需求,如果我們不理解他不能夠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的話就很容易認為他是在跟家長對抗,實際很多時候他有這樣一種心理需求,所謂的逆反期,很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可能還不止一個逆反期,可能有好幾個,我個人認為定義為逆反期只是方便家長去理解他,我們不應該認為他是逆反的行為。他之所以逆反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處理好,或者我們不了解孩子,所以才會導致孩子產生這種挫敗感才會去跟你對抗。比如說孩子到兩歲左右,有的孩子可能更早一些,也有的孩子稍微晚一點,到這個階段他的自我意識起來,有很強烈的欲望所有的事情要自己去做,我不希望被你去控制,但是家長很難做到這一點。通常給孩子很多限定,這個事情是可以做的,那個事情你做不好或者我認為你不應該做我就會去限制你。比如吃飯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著急,我擔心他把衣服弄臟了或者把其它地方弄臟了或者浪費食物,很多家長會去喂孩子。但是這樣去喂孩子的時候,實際把他尋求自我發(fā)展的機會給剝奪了。孩子有這樣的一些需求被你給打壓了,他內心肯定會很不舒服不暢快,進而反抗。你用一個更強大的力量去壓制他,他覺得我沒有辦法對抗你了,這時候形成一個對抗的狀態(tài)。

  還有一個,因為家長不知道怎么樣處理才導致孩子跟家長對抗。假設有一個孩子他在看動畫片,他看的正入神的時候家長要求他去洗澡,這時候已經很晚了,家長正常的想法讓他趕緊洗澡完睡覺,否則就會影響到他的健康。這時候你會走過去跟他說你要去洗澡了,一開始可能很溫和跟他講道理,但是他有他需求的時候,因為小孩只關注當下,其他的我不管。我現在的需求就是要看動畫片,他就會把其它的都拋到一邊,把這個需求作為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來滿足自己,所以他一定要堅持來看動畫片。媽媽就會以更大的力度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去洗漱睡覺,這樣形成一個對抗的狀態(tài)。

  主持人:媽媽應該怎么做?

  林怡:如果媽媽換一種方式,比如這個動畫片真好看我也想看,你如果站在門那個地方還能聽到電視里面的聲音嗎?因為孩子本身是好奇的,他可能就會聽從你走到門那去試試看。我們接著我們到浴室能不能聽到?這樣一步步把他引過去,而且以游戲的方式在引導他,那么孩子就不會覺得我是被迫的,他就不會跟你反抗。家長怎么樣去處理孩子的這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你處理得好就不會有對抗,處理不好對抗一定會生成。

  主持人:在處理過程中是不是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意愿。

  林怡:一般中國的家長都有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孩子有好情緒那是我可以接受的,他要有不好的情緒比如發(fā)脾氣他不聽話,這個是我接受不了的,我們第一反映我要去改造他。其實不管孩子有什么樣的情緒對他來說都是正常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成人也是一樣的,情緒沒有什么好壞,關鍵是你要以什么樣的方式把你的情緒釋放出去,所以關注的重心要放在這里,而不是去打壓孩子的情緒。

  網友:現在孩子快四歲了,突然變得很叛逆,平常對大人的話心情好的時候能聽得進去,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是兩耳不聞。他特別喜歡模仿幼兒園里面孩子不好的行為,好的他不學,大人指責,他說我們班誰誰就是這樣的。這種情況家長怎么引導?

  林怡: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不好說話,情緒好的時候好說話,這是很正常的,成人也是這樣。情緒好的時候跟我說什么都行,情緒不好我可能第一反應你最好別煩我。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體察他的感受,也能夠理解他,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F在最重要的不是你去壓制孩子去改變他,而是你要去理解孩子,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理解了他之后你才知道怎么樣去處理。比如他去幼兒園模仿所謂不好的行為,這個不好的行為你怎么樣去定義,這也是一個問題。家長可能覺得好多行為是不好的,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就是正常的,不能算是一個不好的行為,可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行為。比如說秩序敏感期,做任何事情按照固定的程序來做,一旦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差錯他就會接受不了。比如上樓開電梯去按樓層號,孩子一定要自己按,如果今天你去按了,那就不得了,他可能會大哭大鬧,你們之間就會發(fā)生沖突。孩子處在這個階段到了這個地方這個電梯就應該我按,不能是別人按,他內心深處就是有這樣一種需求,這個時候滿足他就是了,對于他來說是正常的行為,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等他過了這個階段,他自然覺得無所謂了,你按也行他按也行,不會因為這個事情跟你計較對抗。

  主持人:孩子為什么那個時候覺得這個電梯必須我來按?

  林怡:因為孩子有一種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可以帶給他安全感,讓他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我預想的在發(fā)生,這時候內心覺得很穩(wěn)定很安全。他需要這樣的一些東西給予他,但是如果你強行改變的話,他會很不安。

  主持人:等他慢慢成長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就好。

  林怡:等他心智發(fā)育再上一個臺階的時候,這個行為自然就消失了。

  專注力培養(yǎng)誤區(qū)

  主持人:很多家長非常關注專注力的培養(yǎng),專心,看電視的時候看別的,這樣做對嗎,是不是有助于孩子發(fā)展專注力?

  林怡:孩子跟成人不太一樣,我接觸孩子成長發(fā)育過程當中有一個問題,大多數孩子有一個神奇的本能,同時可以關注好幾件事情。只要在這個環(huán)境里面發(fā)生的一切,都在他的關注范圍之內他都會接受到這些信息,他會有反應。我記得我兒子小的時候我曾經因為一個事情感到很奇怪,當時我不懂,有一天早上起來之后他要聽錄音,那時候買了很多歌謠的錄音早上放給他聽,那天早上給他放的時候,正好奶奶在那邊看電視,他要聽錄音,就把電視機給關了,我兒子不干非要奶奶把電視機打開,那時候兒子才一歲多。我說你不聽要看電視機把這個關了吧,他也不讓關。他也沒看電視也沒有很認真很專注在聽錄音,他在玩他的一個玩具玩的特別投入,但是你關了任何一個東西他都會有反應,一定要求你打開。后來我很好奇,我就問他,剛才那個錄音機里面唱什么兒歌了?他告訴我唱什么兒歌。電視機里面說什么?他都能說得出來。我后來接觸過很多孩子,發(fā)現孩子都會有這樣的表現,前些年國外有一些研究發(fā)現孩子是可以同時關注幾件事情的,他跟家長在一起的時候,比如跟他一起去看一本書你會經常發(fā)現我剛給他念了兩句話他跑那邊玩玩具聽了,他不聽我就把書關上不給他念了,但是孩子還會跑過來讓你給他講故事,給他念兩句他又跑過去,你停下來他又會跑過來要求你給他念書。一般孩子都會有這樣的行為。

  主持人:幾歲到幾歲家長不必過于局限于孩子做什么事情。

  林怡:從孩子一出生都沒有必要去提這種要求,小孩在玩某個游戲的時候有時候特別專注,你去叫他他跟沒不見似的不理你,這時候是發(fā)展專注力特別好的時候,除非你有特別重要的事情不得不去做,你走到他面前跟他說要做什么做什么,一般情況下都不需要去干擾他,孩子專注力的養(yǎng)成不是硬性要求他培養(yǎng)出來的。一個孩子專注做一個事情你喊他他沒有反應,你不要管他,讓他玩好了,給他一個空間讓他去發(fā)展,反過來保護了專注力。家庭的環(huán)境沒有必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要求所有人連話都不能說了,提這種要求為他提供一個專注的環(huán)境,這是沒有必要的。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會有一些,沒有特別嘈雜打擾他,這樣的環(huán)境下面他也是可以很安心去做某一件事情的,這就給他提供了一個提升他專注力的機會。孩子任何一個能力的培養(yǎng)不需要很刻意去做的,順其自然就好了,平時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就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

  主持人:我們遇到一些孩子會說非常狠的話,比如“我要殺死你”,這時候家長比較尷尬。面對這種狀況怎么辦?

  林怡:小孩到一定的年齡段都會有這樣的階段,這些狠話、臟話讓孩子覺得他很有力量,我一說你就有反應而且你的反應很激烈,他會不斷的像按一個按紐似的,我不斷去按,我一按這個按紐那邊燈就亮,他覺得很有意思的游戲,當成一個游戲在玩。處理孩子這樣的問題,首先不要把它當成一個問題看待,它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行為,如果孩子說臟話狠話你可以告訴他這個話會帶給別人什么樣的感受,然后不理他就是了。當小孩發(fā)現他的行為不能夠吸引你關注的時候,實際上他會主動放棄。小孩在成長過程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吸引父母關注,只要我做了這個事情你關注到我的話,一如你贊揚我了,我很開心,我做了某個事情你無動于衷孩子就會放棄。現在很多家長都很忙,可能回到家陪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或者因為心里還在想著工作的事情或者其它的一些原因可能很少真的全心全意去陪伴你的孩子,孩子覺得他受到了忽視。只有當他比如我說臟話說狠話的時候,這時候你那邊有反應,孩子就會持續(xù)通過這種方式關注,雖然這種關注是負面的,但是總比你不關注我要好。

  主持人: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的家長需要告訴孩子……

  林怡:告訴他正確的做法,簡單的說一說,如果他持續(xù)這樣就不理他,冷落他,就當沒聽見,這時候孩子就會發(fā)現我的語言沒有威力了,他自然就放棄了。

  主持人:林老師,您在第三章中提到愛孩子要用對方法,您覺得怎么樣才算用對方法?我身邊有一個同事經常會說你要聽話,你如果不聽話的話媽媽就把你關到廁所里不讓你出來,孩子聽到之后非?植绹W嘩哭,這種方法是不是太殘忍了?

  林怡:這種方法確實是太殘忍了,因為這樣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只有當我聽你話的時候我才會愛你,當我不聽你話的時候我成了一個壞孩子,你會把我關進廁所,讓我無依無靠給我很孤獨很恐怖的感覺。跟孩子在一起不管他的行為你能不能接受,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雖然你這個行為需要改變,但是我對你的愛是不變的,一定要給孩子這種感覺。沒有必要去強制孩子,因為小孩天生就有學習的這種欲望,而且這個欲望非常得強烈,我們所需要做的不是強迫他去做這個事情而是提出一些環(huán)境,讓他置身于這個環(huán)境里面去感受去吸收。我們前一段時間做了這樣的課程,我們的雇主做了這樣一個課程,這個課程是怎么延伸過來的?孩子們都喜歡購物,現在很多孩子會跟著爸爸媽媽到超市里面買東西,對這個很感興趣,尤其是大班的孩子開始對金錢有了概念。我們根據孩子這個階段的喜好拓展了一堂課,這堂課是關于理財的課,我們會給孩子們打印一些錢,很小,孩子們能夠知道這個是一塊那個是十塊、兩塊等等類似這樣,每天給他們十塊錢,讓他們去經營,你拿這十塊錢做什么。可以存到銀行,有老師開一個銀行,孩子們可以把錢存到銀行,過一個禮拜之后這個錢就會升值,你的錢就會越來越多。有的孩子他會選擇我就不存銀行,我還要拿回家去給媽媽。第二個禮拜我們又開了一個商場,讓孩子們拿錢到商場里面買東西,有的孩子因為存到銀行里,他的錢就升值了,可以買更多的東西。有的孩子沒有存到銀行,所以他的錢是不變的,還是那十塊錢。還有一些孩子沒有意識到這個錢的作用,會把這個拿回家給媽媽,不知道媽媽放哪兒了,結果商場開業(yè)了他沒有錢可花了,買不著東西。通過這種方式利用孩子的興趣去拓展這樣的內容,他自然從這樣的活動當中學到了錢的作用是什么,在買賣還有存取的過程中又對數字的概念有了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去給予孩子,而不是強迫他今天教你1+1等于2,不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強迫孩子,那孩子會覺得學習是很苦的一件事情,總是被你強迫多無聊多難受的一件事情,怎么可能愛上學習呢?

  主持人:實際放進一個他所喜歡的情境里面。

  林怡:你一定要跟著孩子來動,而不是我把一切安排好了牽著你的鼻子在走,孩子是主體,家長只是協助他。

  主持人:我們剛剛講的家長不太在乎孩子的感受,有的家長非常在乎孩子的感受,如果有一點不能滿足孩子心理的需求會自責。

  林怡:這樣的家長確實也挺多的,實際上沒有必要。因為小孩實際上他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如果你讓他適當有一點缺失感對他也是有好處的,如果這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將來肯定不懂得珍惜,而且他也不知道我需要某個東西我需要實現某個目標的時候需要付出努力,將來等他成人之后再面臨這樣問題的時候他是很難接受的,他已經習慣了那樣的模式,我只要想要這個東西就能得到,我不需要付出,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反而是不利的。讓他們適當的有一些缺失感,也是很好的,不必要什么要求都滿足他。

  主持人:我們公司媽媽群體比較多,我認識一個媽媽在家陪伴孩子很多,把自己的工作犧牲掉愛好犧牲掉,在家圍著孩子做的事情非常多。

  林怡:你的工作、愛好所有這些能夠帶給你價值感的事情全部放棄的時候,你自己的狀態(tài)是一定不會很好的。你這種狀態(tài)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你怎么樣去生活對孩子也是一個示范,我也工作我也懂得享受生活,那么孩子將來也是這樣的,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孩子以同樣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

  主持人:我們到底給孩子多少關注才夠,是忽視他還是特別在意他,這個度應該怎么把握?

  林怡:每個孩子的需求都不太一樣,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有一些調整。有的孩子他天性就是希望有特別多的關注,這種孩子給予他的關注相對就要多一點,有的孩子無所謂,給我一點關注有點陽光就燦爛,這種孩子就不需要給予他那么多。但是不管怎么著,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多關注他,尤其要提高陪伴孩子的這種質量。因為現在很多家庭可能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家長很忙,爸爸媽媽都很忙,基本上很少有時間能夠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的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加上家長工作忙回到家之后有時候還會把自己工作時的狀態(tài)帶回家,所以你在家陪孩子的時候實際上前面我們提到了孩子他天生就是心靈感應,你陪我的時候沒有用心敷衍我,他是可以察覺到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最需要做的是提高陪伴的質量,哪怕每天陪你的時間短,但是我在陪你的時候是全心全意陪你,享受跟你在一起的這段時間,那么孩子內心也會非常滿足。這樣的話比你花大量的時間去陪他,但是實際上我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是心不在焉的,比那種狀態(tài)反而好一些。

  主持人:林老師,現在從社會新聞可以看出來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了,因為生存的現狀很多在農村的一些父母需要到外地打工來維持生計,這樣的孩子尤其父母怎么讓他感覺到被愛呢?

  林怡:這個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沒有時間關注他,另一方面偶爾有時間比如放個假在家陪孩子的時候,你可能關注的是孩子的問題,老人帶問題和爸爸媽媽帶問題有時候有一些差異,當然有一些老人帶的孩子很不錯,但是大多數老人教育理念上面有差異,回到家可能開始去糾正孩子的問題,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你最想做的事情我要去改變他,我要讓他更好,你跟孩子的距離會越來越遠。你每次看到他都是否定他,孩子的自我被他打壓了,他肯定不希望跟你在一起,回到家里父母全心全意陪他玩越痛快越好,玩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游戲,平時沒有跟孩子在一起,現在網絡很發(fā)達,可以跟孩子視頻一下或者給孩子打個電話,或者我每次親手給孩子做一些禮物,F在很多家長我給他買一個昂貴的禮物給他,這算我盡到心了,實際這種禮物跟你親手去做的一個禮物完全是兩個概念,你自己動手做一個禮物的時候,把所有的愛都融進去了,孩子是可以察覺到的,這樣的話他就會很開心,你看我爸爸媽媽雖然沒有跟我在一起,但是他們一直在想著我,他們一直都很愛我,他們會以他們自己的那種方式來表達愛,這樣的話孩子也能夠感覺到你能察覺到你的愛,他雖然也期望跟你在一起,但是我不能跟你在一起,他心里面也會沮喪,也會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受。相比較而言,你這樣做了一個彌補,所以對孩子的發(fā)展也會產生一些有益的影響。

  當然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每個家長的情況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可以根據孩子的特殊性,家長本身在某些方面可能有一些什么樣的特長,可以把這些都利用起來,這樣能夠給予孩子一份很獨特的愛。

  網友:總以為自己很愛孩子,總想把更好的東西給孩子,總想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東西,不知不覺當中自己成為孩子最不喜歡的人。我們的愛怎么讓孩子感覺到?

  林怡:很多家長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你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式跟孩子交流結果反而讓孩子覺得你很煩人,不愿意跟你在一起,我要遠離你,反而出現這樣的狀況。可能最常見的問題,當你認為孩子某一個行為不好的時候,你要去管束他,這時候的沖突最容易發(fā)生。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需要做的你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他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想就能理解他,你雖然不認可他但是可以理解他,你試著跟他溝通,那么孩子就會覺得很開心。雖然我這個行為被你否決了,你覺得我這個行為是需要改進的,但是至少你心里上是沒有把我推出去的,你是認可我的,我依然是你最愛的那個孩子。表示理解他這個是我們和孩子相處時經常用到的方法,你理解他,他的行為就會發(fā)生改變。舉例來說,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家孩子有一段時間特別不愿意去幼兒園,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都會跟他媽媽又哭又鬧,這個媽媽最開始采取強制性的手段跟孩子交流,這個話題不需要再跟我聊了,上幼兒園必須要去,我們趕緊收拾走,每天媽媽和孩子都是沖突的狀態(tài),都是在對抗的過程當中最后孩子哭哭啼啼去了幼兒園,每天都很不開心。后來有一次這位媽媽問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處理?我說共情,她回家試試看,那天早上孩子又不肯去幼兒園,媽媽摟著她,我知道你不想去幼兒園,媽媽跟他共錢了,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在他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之后媽媽掏出來你今天想穿黃色的衣服去還是粉色的衣服去,孩子挑了衣服穿上高高興興去幼兒園。很多時候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要給他一個臺階小,你給了他這個臺階下,那么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平穩(wěn)下來才能去聽你的。他處在情緒的高潮期你試圖把你的想法灌輸在他的頭腦里面肯定是不行的。先讓他情緒平復下來,然后再從別的方向去引導。目前并不表明我認同這個行為,你說要這樣那我就放棄,不是這個意思。只是我能夠體會到你的感受,我認可你的感受,但是這個事情該怎么做還是要怎么去做。家長怎么處理這個問題,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方式要對了,孩子和你之間的關系會變得很融洽,即便有分歧,但是這個分歧容易被解決。

  小小孩有一個泛黏性,認為任何事情都是有生命的,比如這一張紙是有生命的,可以有哥哥姐姐爸爸媽媽,可以上幼兒園,可以玩各種各樣的游戲,他認為他有的它們都有,他會這樣理解周圍的世界,利用孩子的這個特點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孩子不愿意去洗澡,你可以找一個他特別喜歡的玩具,這個玩具都想去洗澡現在,怎么辦,誰帶他去,他想找一個特別喜歡他的小朋友去,這時候很順其自然把這個孩子最喜愛的玩具結合到一起了,它們之間有了一個關聯,這個孩子很開心帶著玩具去洗澡。當你以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孩子就會很配合,所以會有很多這樣的方法。

  主持人:家長是不是需要有時候傾聽孩子一下?

  林怡:傾聽很重要,絕大多數你很難靜下心來聽孩子說什么,比如你看到孩子有某個行為出現,這個行為不好,第一反應要去改變他。孩子有時候會說他的一些想法,如果家長不能冷靜下來聽,孩子會覺得你根本不想跟我交流,你們之間交流的渠道就被阻斷了。

  主持人:傾聽也是共情?

  林怡:不僅僅是為了共情還是為了引起孩子,傾聽這個孩子有什么樣的想法,這樣他才愿意跟你傾訴。而且父母親和孩子有這樣的習慣,有什么事情可以跟爸爸媽媽去說的話,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不管他將來遇到多大的難題,多大讓他難以承受的挫折,他都會承擔去找爸爸媽媽尋求幫助,這樣孩子不會走偏或者讓你無法接受的后果,傾聽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網友: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怎么樣引導孩子解決此類問題,是讓他打或者不打或者正當防衛(wèi)還是告訴老師?

  林怡:這也是很多家長面臨的問題,孩子之間打來打去也是交往的一種方式。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去干預,如果干預過多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小孩如果你長期觀察一群孩子,如果沒有家長干預的話,他們的行為是會改變的,這個孩子是攻擊者經常攻擊其它小孩,過一段時間會發(fā)現很多孩子不愿意跟他玩了,他被孤立起來,這個孩子會思考問題出在哪兒,是不是因為我去打他們他們不跟我玩了,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個孩子是經常受欺負的,今天這個孩子打他,明天那個孩子打他,他也會慢慢嘗試模仿別的孩子的行為,你打我了,我也打過去,這樣的話他們的行為總是在變的,最后通過你成為攻擊者我成為被攻擊者慢慢調整,最后成為一個很和諧的集體,孩子都會經過這樣的階段,你會發(fā)現那個孩子到四歲左右打打鬧鬧的行為就會少很多,基本上會消失。如果家長處理不當,比如我的孩子是一個攻擊者,我去打他或者采取別的高壓政策去改變他這個行為,孩子從你身上接收到非常多的負面情緒,他捱了打一定會把這個負面情緒通過別的孩子在別的地方發(fā)泄出去,這樣的孩子到某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跟小朋友在一起他也是一個攻擊者,以更強的力度把這個情緒發(fā)泄出去,他會去攻擊別的孩子。如果家長很冷靜處理這個問題,這個行為不可以,但是我們可以有別的替代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要持續(xù)跟孩子溝通慢慢就會明白這個規(guī)則,他的行為就會改變,與此同時也沒有從爸爸媽媽那里接受到我沒有被你們打被你們罵,沒有從你們那里得到負面的情緒,孩子的狀態(tài)就會好。

  主持人:一般家長會想孩子如果被打其實自己很接受不了。

  林怡:當我的孩子捱打了,這時候我的情緒很激烈,我很心疼我的孩子,恨不得他趕緊打回去,大家有這樣的一個情緒出來的時候實際上孩子心里也察覺到,他也會覺得這個環(huán)境太可怕了,他們都欺負我,他才會有被欺負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本身他們不會太在意這些,如果家長不給他傳遞這些信息的話,他們的感覺跟我們成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很多孩子之所以打人,一個是我喜歡他,所以我要通過這種方式去吸引他關注我,或者還有的孩子是這么想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游戲,你看我一打他他就哭,我再打他一下他會不會哭,有時候他會這樣去處理問題,家長要保持比較冷靜的心態(tài)去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會比較好。

  網友:女兒已經兩歲一個月了,感覺長大性格好像變得越來越倔強,老喜歡在地上坐,高不高興的時候都是這樣。讓她起來,她好像聽不到,要去哪里玩也是非要依著她的意思要不然哭的很大,真是頭疼。我該怎么讓她既玩的開心又聽大人的話呢?

  林怡:兩歲的孩子喜歡坐地上很正常,孩子們都喜歡坐地上,只要蹲在那個地方玩一會兒全坐在地上了,因為坐在地上是很舒服的。家長沒有必要因為這個事情去糾結,相反你在家里用塑膠地板或者其它什么東西能鋪多大就鋪多大的小區(qū)域,這個地方就是讓他來做的,同時告訴他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做,其它的地方比如到了戶外到了一些公共場所可以坐,告訴他這個規(guī)則就行了,這樣的話既滿足了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同時又讓他明白內外有別或者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怎么樣去應對,讓他有這種規(guī)則,這樣對孩子的發(fā)展會更有利。

  孩子的很多需求都是可以滿足的,因為他的需求可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需求,比如孩子吃手或者有階段特別喜歡在地上撿一些小東西,比如煙頭等等,這都只是階段性的需求,他發(fā)展到這樣的階段自然有這樣的行為。孩子的行為到底應不應該,這個需要家長去衡量一下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跟孩子的發(fā)展需求是有一個差別的,你的判斷可能是有偏差的,如果你的判斷有偏差的話,你去約束孩子的行為那就是不應該的,對他的發(fā)展沒有好處。一些原則性的問題該堅持還是要堅持,而且堅持的時候不要跟孩子去發(fā)脾氣。這位家長比較焦慮,他再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也不會很冷靜,這樣的話你和孩子的對抗就會升級,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就像前面提到的方法采取這樣的方式去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孩子不會那么跟你對抗。

  網友:四歲的女兒兩面派很嚴重,在奶奶家作息時間很規(guī)律,晚上八點睡七點醒,吃包子餃子都能吃,到姥姥家表現截然相反,晚上十點多才睡,早上不到七點才睡,吃包子餃子只吃餡兒,在我們家綜合還是不錯的。針對這一問題怎么辦?

  林怡:不管孩子有什么樣的行為不要給他貼這種負面的標簽,你給孩子貼了一個負面標簽以后,因為孩子有一個特別大的特點,他特別認可父母給他的這種評價,你認為他是好孩子他認為他是好孩子會越來越好,你認為他是壞孩子他也會自貶覺得是壞孩子越來越壞,最好不要給孩子貼這種負面標簽。對于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他平?赡芙洺W≡谀棠碳一蛘呷ダ牙鸭視r間比較少,孩子轉換環(huán)境的時候會有一些行為發(fā)生變化。一般情況下,他在他熟悉的環(huán)境里面所有的作息都是規(guī)律的,但是到了一個陌生環(huán)境的時候,這個陌生環(huán)境給孩子心理上會帶來一些壓力,他內心有這種壓力的時候,他的行為也會出現一些變化,這個變化是他內心不那么安定的一種表現。

  主持人:環(huán)境變了可能我自身也要做調整?

  林怡:對,他在家八點睡覺,換了一個環(huán)境之后睡不著,因為內心有這種壓力,有一點不安全的感覺,所以就難以入睡,我可能折騰到十點甚至十一點十二點才能睡,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他吃餃子吃包子只吃餡兒不吃皮,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種可能是奶奶家和姥姥家對孩子的要求不一樣,孩子心里很清楚,在姥姥家可以不吃皮但是在奶奶家不吃皮會說我,你們的要求不一樣,孩子的表現肯定也不一樣。還有一種可能,奶奶家做的皮跟姥姥家的口感不一樣,各種各樣的原因。

  主持人:其實沒有什么問題。

  林怡:沒有什么問題,不需要當成一個問題來看待。

  主持人:非常感謝林怡老師給我們做了這么精彩的回答,謝謝您,也希望您下次能夠光臨我們的訪談間,我們下期再見,網友們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44567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