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不當?shù)慕逃矔䝼?/h2>

編輯: 路逍遙 關(guān)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與教學混淆了的教育

在我們的觀念中,所有的教師都被稱為“教育者”,其實“教育”和“教學”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那些通過催逼讓一個孩子背熟了幾首唐詩的人,以及通過機械的練習讓學生熟悉了勾股定理的人,并不一定是教育者。只傳遞知識,而不能建立孩子對知識的熱愛態(tài)度、不能讓孩子在思維和人格上受益,這樣的教學并不是教育。我們身邊的教學工作者眾多,而教育工作者實在是鳳毛麟角。

進而言之,糟糕的教學工作者不僅不是教育工作者,而且是反教育者。我曾經(jīng)給一個教育同行介紹蒙臺索利的書,他看完后我問他怎么樣,他說:挺受啟發(fā)的,就是不太系統(tǒng)。我很驚訝他居然用“系統(tǒng)與否”來評論一本書。“就是不太系統(tǒng)”這句話的背后隱藏著十幾年課堂教學灌輸?shù)挠^念———要完整,要有序,要綱舉目張。如果這么說的話,那么《論語》也不夠系統(tǒng),可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本書能比《論語》影響更深遠呢?

這位同行身后的“糟糕的教學者”已經(jīng)破壞了他的思維結(jié)構(gòu),而且我相信,“形式大于實質(zhì)”這樣的遺毒還會被我這個同行一直傳遞下去。

再比如說作文教育,寫作的本質(zhì)是內(nèi)心的表達,傾聽自己的心聲,喚醒自己的感受應該是最首要的,然后才是去嘗試表達,并通過練習、摸索、借鑒來提高自己的技能。而現(xiàn)在的作文教育恰恰相反———不引導孩子感受生活,不引導孩子體會各種感情,卻直接把寫作六要素、名言詞匯等灌輸給孩子。感覺是理智的先導,在孩子沒有感受過文學的魅力、沒有嘗試過體會和表達以前,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對孩子而言只是一種負擔,而不會對他們產(chǎn)生任何幫助和啟發(fā)。所以,在高考作文中才會有四成的學生“父母發(fā)生了車禍”;所以學生才會寫到媽媽就是自己生病如何被照顧,談到老師就是“夜深了,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于是,“寫作”這樣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變成了讓大多數(shù)學生都頭疼的事。問題的根源就在于,那些糟糕的語文老師本身就沒有受到過文學的啟蒙,連他們自己也不會寫東西。這些糟糕的“教學者”破壞或者降低了孩子對文學的興趣和鑒賞能力。

一個人終生討厭數(shù)學,僅僅是因為他連續(xù)遇到了幾個糟糕的數(shù)學老師;一個人一輩子抵觸寫作文,僅僅是因為某個老師把語文變得味若嚼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由來已久。所以我要說,教育已經(jīng)不是教育太久了。

二、教育“潔癖癥”

教育和生活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教育就是為了讓人更好地生活,什么樣的生活就給了孩子什么樣的教育。然而,在現(xiàn)實中,我們的教育回避了太多的東西,有幾個母親跟女兒講過自己當年的春心萌動?有幾個父親和自己的孩子探討過克服過度自慰的經(jīng)驗呢?當自己去給別人送禮或者接受別人的非禮節(jié)性禮品時,有幾個家長會給孩子一個客觀的說明呢?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家長仿佛有“潔癖”,習慣在學生或者子女面前“嚴肅、正經(jīng)”,這個不能講,太不正經(jīng)了,那個不能講,太庸俗了,仿佛不如此就不是一個好的教育者。其實這種意識是我們的一個大包袱,我們沒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比孩子早來這個世界一段時間而已,我們和孩子都只是在這個天空下生活的人,沒必要把自己抬得有多高。

我認為,只要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我們就不應該回避;生活中必然遇到又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事情,我們就更應該深入地思考它們,從而給孩子合適的教育。假如我們不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從其他渠道去尋求答案,如果運氣不夠好,碰到了不良渠道,那后果就將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無論是情感、性、還是自己人格上的陰暗面、自己不太光彩的經(jīng)歷,都可以講給孩子聽。不要擔心自己在孩子心中會失去威信。袒露自己的陰暗面,袒露自己內(nèi)心的隱秘,不僅不會讓孩子看不起我們,相反會讓孩子更加尊重我們,因為這體現(xiàn)了我們的勇氣和真誠。即便我們有過失,孩子也會包容我們。最重要的是,孩子會從我們的經(jīng)歷中獲得寶貴的經(jīng)驗,由此而比同齡人面臨更少的危險,付出更少的“學費”。

“假正經(jīng)”對孩子的危害遠遠大于“不正經(jīng)”,因為孩子面對“不正經(jīng)”未必就會效仿,但是“假正經(jīng)”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騙了,會讓孩子認為世上沒有“正經(jīng)”可言。同樣的說法也適用于“偽道德”。生活從來不是完美和單純的,粉飾過的“生活”、扮演出來的“教育者”,只能帶給孩子虛假的概念而不是理性的判斷和權(quán)衡后的選擇,而我們要的顯然不是這個。

只有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一切暴露于眾、且仍能保持自尊和自信的時候,他才有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否則他就是表演。 ———馬斯洛

三、教育“近視病”

長久以來,人們爭相議論的永遠是哪個孩子能夠背誦多少首唐詩,而不是哪個孩子多么喜歡唐詩,盡管后者比前者更有意義;人們津津樂道的也總是哪個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學,而不是哪個孩子多么獨立、多么有勇氣,盡管后者可能比前者更加重要。

教育者最應該關(guān)注孩子的什么?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人們?nèi)菀妆蛔畋砻婧妥蠲黠@的東西吸引和迷惑,這種現(xiàn)象也許不只出現(xiàn)在教育領(lǐng)域,但是它在教育領(lǐng)域卻最突出。我們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分數(shù)、名次、考上了哪所學校,卻忽略了那些對孩子的成長真正有深遠意義的東西———學習的心態(tài)、學習的策略、對自我的認識、成長的心路歷程等。當孩子在自己成長的路上遇到嚴重的困惑和挑戰(zhàn)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往往并不在場,從背后傳來的父母的聲音是那么的單調(diào)和令人生厭:好好學習比什么都強!整天看你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

雖然孩子的內(nèi)心深處非?释幸粋親切成熟的聲音來安慰和鼓勵他們,可是到了中學后,卻沒有幾個孩子愿意跟父母說心里話。因為父母不理解他們,談話常常是剛開個頭就又被扯到學習上,被扯到“大道理”上了。孩子不說自己的心事,不是他們不愿意說,而是一次次的教訓讓他們沒辦法說!

教育者的關(guān)注太表面化、太片面化了。我們關(guān)注的所在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方向錯了甚至是反了,我們的努力會有什么結(jié)果呢?這樣一來,父母只能“吃力不討好”,難道現(xiàn)實不是這樣的嗎?

關(guān)注應該關(guān)注的東西,是父母們必須做的事。

四、教育者的錯位

家庭教育專家坐在高高的報告臺上,家長坐在臺下陰暗的燈光里;家長坐在椅子上,孩子則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站在旁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guān)系就好像是軍官和士兵、上級和下級。更為糟糕的是,人們對此已經(jīng)習以為常,如果作報告的人不吹噓自己,很多人就會覺得他不可信。很多教育者不僅有固定的位置,而且有固定的腔調(diào)。他們在家長面前凈說些空泛的大道理,看似很有學問,實際上對于家庭教育卻起不到什么作用。

要正確地教育孩子,教育者首先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教育者決不是“靈魂的工程師”,因為孩子有他們自己的靈魂;教育者充其量只是“園丁”。園丁的第一使命就是了解植物的本性和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不強行修剪,而是因材而育,園丁的職責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花草,而是讓植物的天性更好地發(fā)揮和展現(xiàn)。所以,與其說植物遵從園丁的想法生長,不如說園丁遵從植物的本性來對其加以培育。

教育者不應該是導師、領(lǐng)袖和上級,而應該是令人尊敬和信服的朋友,能通過一種合適的方式讓受教育者接受必要的建議。教育者不應該站得比孩子更高,也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面,而應該站在孩子的身旁,與孩子一路同行,只有跟孩子共同生活、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尊重和了解,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他是怎樣的一個“人”,而不是怎樣的一個“孩子”。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本可以成為的那個人。

五、關(guān)于“大道理”

“別跟我講大道理”、“凈說些大道理”……得到這樣的回答,就會被認為是在講大道理,是教育失敗的標志。

事實上,人們并非討厭聽道理,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語點醒夢中人”、“話是開心鎖”等,都說明了道理對人的啟發(fā)和指導作用。為什么道理會成為“大道理”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認為,形成這個問題的原因,首先跟講大道理的人的認識能力有關(guān)。大道理就是說不到點子上的大原則、大方向,為什么說不到點子上?是因為講道理的人自己就不知道道理在哪兒。其次,與講大道理的人是否信奉自己所說的有關(guān),如果他自己都不信,那他就是用大道理來騙人。再者,與講大道理的人是否言行一致有關(guān),如果他說的連他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愿努力去做,卻還要去要求別人,那當然就只能產(chǎn)生“大道理”的效果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zaojiao/448508.html

相關(guān)閱讀: